怀念我的母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三年来,每到清明时节,我的感情就经历着一次次的撕扯。总想动笔写下对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以酬心中含泪的夙愿;却总是提起笔又默默地放下,任是饱蘸多少厚重的笔墨,也无法排遣我对母亲浓浓的思念。
  敬爱的母亲于2013年12月19日病逝,至今,已整整过了三个清明。在母亲走后的这些日子里,看着曾带有母亲体温气息的衣物用品,怀想母亲81个春秋走过的路及她老人家生命轨迹中留下的点点滴滴和音容笑貌,无尽的哀思与怀念总是时时萦绕在儿女们的心头。
  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幼年家贫,作为家中老大和长女的她过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和父亲组成家庭后,又是在从陕西到内蒙的辗转困顿和一穷二白中起家,并辛勤抚育5个子女长大成人。期间的辛苦操劳可想而知。就是到了晚年,母亲仍尽量地帮忙看护每个孙子外孙甚至重外孙,才刚刚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和轻松没几年,却又追随着父亲撒手而去,这叫我们做儿女的怎不深深的痛心?
  母亲的一生伴随着勤劳与俭朴。苦难生活的磨练,塑造了她老人家勤劳俭朴的品格。记得我们上学时,母亲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给尚小的孩子洗漱梳头、准备早饭,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阴晴雨雪,从不曾耽误过。母亲勤劳了一辈子,到晚年体弱多病,却以惊人的坚强和坚韧,耐心细致地陪伴服侍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岁月;而在父亲离世的这两年里,母亲依然坚持生活自理,尽量不麻烦子女们。就在她病重半昏迷醒来的时候,嘴里念叨的仍是忙着给疼爱的孙儿煮饭烧水。母亲也俭朴了一辈子,晚年子女们生活逐年见好,这个一件那个一套给母亲买来喜欢的衣服,可许多都被母亲打包的整整齐齐,甚至都没来得及好好穿上几次;倒是很多袜子与内衣上都留下她一针一线细密的针脚和补丁......
  母亲的一生满载着善良和无私。她牵挂关注着每一个儿女甚至孙子外孙的身体生活、衣食住行,为晚辈们的成长成功欢欣喜悦,为子女偶有的差池或逆境寝食难安。因为母亲的厚爱仁慈,耐心包容,在母亲走后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兄弟姐妹更加地亲近和谐——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她老人家的遗愿树成子女们心中高高飘扬的旗帜——永远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母亲的一生洋溢着乐观与激情。母亲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直至80岁高龄,仍然爱听评书,去赶集看大戏,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的颓废与消沉。一辈子热情好客的母亲与亲戚、儿女们谈论家长里短,感叹社会的美好和谐,共同体验生活的幸福与温馨。她为人厚道,干净整洁。无论住在哪里,总是将自己的屋子和衣服被褥收拾得干凈利索;无论哪个亲戚邻居对她好一点,哪怕只是陪她聊聊天或剪剪头发,她都要时常念叨着找机会回报人家。就在她病重卧床不起的日子里,只要稍微稳定一些,就会和我们讲起每个子女小时候的趣事而谈笑风生,都要叮嘱我们永远牢记别人的好,仿佛忘记了自己的病痛;而我们,也觉得如此热爱生活、大脑思维清晰的她绝不会就此倒下。可谁知,她却毫无征兆地匆匆离去,带着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眷恋,带着对儿女们无言的牵挂,留下所有的爱,所有的温暖,安详地、静静地走了。
  母亲正直善良、做人做事的原则态度,宠辱不惊、福祸安之的涵养气度,平淡随和、春风润物的博大胸怀,将长久的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孩子。如今,敬爱的母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在我们的身后,永远有一双慈爱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放心吧,我们绝不会让您失望:现在、未来、永远……


  又是一个伤情的清明节,我用拙笔写下对母亲的所思所想,可总觉得怎么也写不够母爱的博大与厚重。母亲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人生的第一师,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和希望。她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享上儿女的多少福,特别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却因忙于单位的工作而不在身边!我常想,母亲一定是在等着我的,母亲也一定是实在无力再等待我了!
  我知道,母亲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真正生我们气的人,唯一肯永远耐心地等着我们的人。也就是仗着这份爱,我才敢让她等了那么久。可是,我真的有那么忙吗?
  现在,每当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身体又很硬朗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问老人家高寿,瞬间,心底便弥漫上无边的哀痛,为什么独独我的母亲却不在了?
  今天,听到有人叫“妈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曾这样叫“妈妈”的时光,忍咽下那份已然不能的悲凉。
  在商店里看见适合母亲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很久,涌起想买一件的冲动。
  每每感觉儿子的一点小出息或一份孝心,一刹那间还会想:要是告诉母亲,她一定高兴的不得了。但转瞬意识到:这份喜悦、满足,已无人可以和我分享,心里的那份凄凉无法形容。
  我常常真切地感到,母亲就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好像我一回头就能看见她慈爱的目光;可我每每伸出手去,却触摸不到真实的她老人家。
  我也觉得随时就会听见母亲低低地叫我一声乳名,可旋即知道,这个称呼已随着父母的离世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暖暖地亲亲地叫一声我的乳名呢?
  我甚至还不能从心里接受,自己已经是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了,从今往后,谁还能把我当做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时时牵挂呵护呢?谁还能迁就包容我的娇蛮任性和无理取闹呢?
  谁还能心无杂念地对我倾尽爱的所有,跟我一起念叨那些五味杂陈的往事呢……
  经历过这些人生最大的伤痛,我还有什么奢求吗?我等不及和母亲来世的缘分,它也不能解脱我想念母亲的苦情。我只求母亲多给我托些梦,让我在梦里再对她说一次,妈妈,请您原谅我!
  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自己对母亲那份报答不尽、也永远无法报答的爱吗?
  我能写尽对她的歉疚吗?
  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
  念及此,女儿只有长歌当哭,遥祝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安好!女儿也一定会让父母创造的这个家,永远充满着爱的温度。
  ——作于2016年清明
其他文献
今年是母亲去世20周年,父亲去世15周年的日子,我们全家及孙辈、重孙辈20多口人从北京、呼市、薛家湾等地齐聚东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神山公墓父母的坟前共同祭奠了爸爸和妈妈,重温了两位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弟弟永平代表我们这一辈追忆了母亲、父亲的一生,大侄子军军和外甥峰峰从各自的角度追思了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抚爱。  曾经在父母膝下的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离开,
期刊
很喜欢《印象武隆》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纤夫和一個老婆婆用方言讲故事,说话间说到了哭嫁。这时,舞台后边一个小楼的窗户打开了,卷帘微微上提,露出一排女孩的芊芊玉足。她们在一个无水的木盆中洗脚,然后就唱了起来——“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所以喜欢这一
期刊
过年在家,有一天太阳心情好,风和日丽的,母亲高兴得要和我出去走走。我自然地朝着不远的青山望去。那山,似乎没有了我记忆中的不可逾越,静默地收容着我的眺望……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带我走向那青山。我知道,半路上有自家的田地。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父亲外出赚钱,家里田间便由母亲一个人打理。那时,村里没有任何的农机,家里也没有可用的牲畜,一切农活全靠双手。村人有赶着驴车去田地的,母亲偶尔便搭坐上半路
期刊
壮丽黄山,国之瑰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四绝”之首为奇松,奇松之王当推迎客松。  公元1979年7月,夏雨雨人。千年迎客松伸长热情之手,迎来了中国人民崇敬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此,黄山,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我们从凤阳来到黄山。18年前首登黄山,来赏景。此次再上黄山,专程来寻伟人行踪。  沿着当年邓小平健步登山的磴道走,探循伟人登山的意
期刊
母亲已经老了,老得那么真切,老在掉落的牙齿,老在蹒跚的步态。虽然在我的心里,她和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她原本就不高的个子,因为年老伛偻而显得更矮了;她原来整齐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渐地突出、变长,更多的是已经断裂或者脱落了,没有脱落的却又经常疼;她原本灵活的手指,现在已骨节粗大,有的甚至不能弯曲了。但她还是喜欢给儿女给孙子外甥们做点针线活。  我现在虽远行他乡,但脚下踩的,还
期刊
“看到《妈妈月月盼女归》,泪满盈眶,忍住没哭。”这是中国彝族网站苏月飞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给我发的手机信息。他是忍住没哭,我却没有忍住而泪潸潸了。  我边用手背擦着滚落到下巴的泪,边给他回信息:“我是流着泪写完的。我很想妈妈,但天堂里没有电话。”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妈妈在我心里的重要性。失去妈妈,我的心就像断了根的浮萍,没有着落,没有依靠。我好想再听听妈妈山泉般呢喃的唠叨啊,哪怕只是电话里!但天堂里
期刊
江西婺源,说是农村,它在山区,说是山区,它有农村。走了一趟,觉得还是叫它山村准确。  婺源回来,有次在车上跟友人闲谈,津津乐道,盛赞婺源“中国最美的农村”,名不虚传。我侃侃而谈:整整一天,我们都在画中游,古树撑着的晓起村,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长虹卧波廊桥,徽式建筑典范延村,电影拍摄热地思溪……  友人静静地听着。也许我讲得并不生动传神,也许天下美景皆如此这般。但当听到朱熹祖籍在这里,闹赤潮蒋介石亲
期刊
深秋的黄昏来得迟走的快,进村的时候几乎家家的灯都亮了。灯光暖暖的,混合着山芋的土腥味和粥饭的清香缓缓流出来。就着碎碎的亮光,裹着一肚子的食欲,我小跑几步就到了家门口,却发现自家的灯没亮,门前黑乎乎的,屋里黑洞洞的,显得和左右隔壁邻居家很不一样。  奶奶坐在门口的石凳子上摸黑绕着麻线,小弟和小妹坐在门槛上哼哼唧唧的,像是肚子饿了。圈里的小猪也是哼哼地叫,拱着食槽哒哒地响。我晓得了,家里还没吃晚饭。我
期刊
儿时,我对母亲最早的记忆很晚很晚了,起码婴儿期一点记忆也没有,那个年代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因为贫穷小时候我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母亲说我3岁以后才开始走路。由于缺钙"方颅"、"罗圈腿”等典型佝偻病表现明显,缺乏维生素导致口腔出血,皮肤粗糙脱皮等,以致后来我中专毕业回到村里老人们说:"这孩子也能长成个人!”但我从未怨恨过母亲。她嫁给我父亲连续生了我们弟兄4人后,父亲被招入包钢公司当了一名工人,母亲一个
期刊
我的母亲历来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初始阶段并贯穿始终,对青少年最具潜在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就是要从小培养。因此,母亲常常教导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向书中的正面人物学习。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读《雷锋的故事》,并告诫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母亲是这样教导我,她同样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树立了榜样。在医院,母亲是护士。下班后,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