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探秘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婺源,说是农村,它在山区,说是山区,它有农村。走了一趟,觉得还是叫它山村准确。
  婺源回来,有次在车上跟友人闲谈,津津乐道,盛赞婺源“中国最美的农村”,名不虚传。我侃侃而谈:整整一天,我们都在画中游,古树撑着的晓起村,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长虹卧波廊桥,徽式建筑典范延村,电影拍摄热地思溪……
  友人静静地听着。也许我讲得并不生动传神,也许天下美景皆如此这般。但当听到朱熹祖籍在这里,闹赤潮蒋介石亲自把这里从安徽划归江西,尤其听到李世民的后裔避祸到这里改姓胡,萧何的后人逃难到这里改姓江……友人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啧啧称奇,连说这是片神奇的土地,令人神往,催我写一写婺源。
  婺源这名字,本身就带有神奇色彩。婺是古星名,即女宿,婺焕中天,即是赞颂妇人美貌的成语。婺源的县名,是风流天子李隆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給起的,算起来,比原叫黟山也是李隆基易名为黄山的敕封还早了几十年。
  历史上,为大州府命名的皇帝有的是,如宋徽宗起的徽州、西宁、恭州(重庆),而为一个偏僻的边远小县起名的,即只有李隆基。令这个开创开元盛世而又由盛转衰的李唐皇帝始料不及的是,100多年后,他的后人被人带到这里来避难。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又明又昏的皇帝,他曾拨乱反正,救大唐于危难,开创了开元盛世,而重用安禄山,釀成了安史之乱。身经盛极和衰微的历程,从此大唐每况愈下,滑向灭亡。公元904年,梁王朱温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途中,何皇后产下一子,李晔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嘱托宫廷近侍郎、婺源人胡三将皇子偷偷抱回家乡去抚养,为李唐皇朝保留一点血脉。胡三携皇子走后,李晔在陕州暗中命人起兵救驾,盛怒的朱温命亲信杀了李晔,然后假传圣旨,立李晔之子辉王李祚为皇帝,几年间,朱温设计杀了李晔诸子,又逼小皇帝李祚禅位后杀了他。李唐王朝建国288年,至此灭亡。
  幸亏李晔有先见之明,托孤于胡三,避祸到婺源。胡三带皇子在婺源小溪旁建家园,初名胡村,后取《诗·卫风·考槃》中“考槃在涧”意,改胡村为为考川,俗称考水。皇子改姓胡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我专程到婺源的考水看了胡昌翼的唐太子墓。
  这是座奇特的墓。墓为八卦图案,顶为阴阳太极图。这是一个谜,这些年我走遍全国,看过多少陵墓,唯此最为奇特,人称“太极墓”。
  什么是太极?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我理解为是大彻大悟的哲人思维。为什么呢?胡昌翼到婺源之后,在这个偏僻的山区中成长,寒窗苦读,后唐同光三年(925年)21岁的胡昌翼以《易经》“明经科”中第二名进士。金榜题名,鸣锣报喜,可以做官了。但义父胡三不喜反忧,破墙取出龙衣御衫、珠宝血书,告知他真实的身世,劝他放弃功名。胡昌翼当时是如何下决心放弃功名的,没有资料记载,也许他想到自己身为皇子尚且生命不保,改姓埋名隐居山村;也许想到官场险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朝不夕保;也许想到本来自己就是皇子,还有什么官比皇子高贵……总之,胡昌翼放弃了功名,终身不仕,安贫乐道于僻壤,讲学授课于书院,成了隐居山村的一位著名学者,直到96岁逝世,临终遗训儿孙:李改胡要代代相传,决不复宗。人称“明经公”,姓称“明经胡”。明经胡尊昌翼为始祖,胡三为义祖。
  这也许就是他八卦太极墓的注脚。胡昌翼有三个儿子,长子胡廷政封为王,赐至今安徽绩溪,次子胡廷宾在徽州为官,成了今安徽歙县的祖先,三子胡廷臻世居考水,就是我到的这个村。
  胡昌翼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份,史书上未见记载。我查遍有关李晔的史书,包括野史、秘史、逸史,均无只言片字。倒是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查到李晔写的一首《菩萨蛮》词。词写得不错,怆怀国事,寄意深沉,词最后一句:“何处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希望英雄救驾,重返长安,实写被劫持的尴尬状况。而宋皇帝对他下诏倒可确认真有此事。
  胡昌翼墓前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宋太宗赵光义所下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昌翼奇材,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诏时已75岁的胡昌翼,在穷乡僻壤间听说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替换,度过了朱温灭唐建国后梁的最危险的16年光景,终于得到归于一统的北宋皇帝的嘉褒;宽容的北宋皇帝确认了他唐室后裔的真实身份,称赞他品德冠于全乡,把他同东汉著名隐士严光相提并论。宋太宗赵光义定性胡昌翼为高才隐士,对一个平民作这样高的评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得到北宋皇帝的称赞,胡昌翼晚年多风光啊!
  事有凑巧,差不多就在胡三带皇子胡昌翼来婺源的同时,唐僖宗李儇的宰相萧遘的次子萧祯也避祸婺源。李儇就是李晔的父亲,胡昌翼的祖父。萧祯平乱有功,被封为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萧遘因被陷害赐死,萧祯避祸黄墩山中,因从江北过江南,遂易姓为江。也有说曾任江南节度使而改姓江。总之,萧祯成了江祯。到婺源的是江祯的长子江董。为区别其它江姓,江氏宗祠大书“萧江宗祠”。
  机缘巧合,婺源有源。一个襁褓中的末代唐皇子,一个对唐忠心耿耿的唐臣子,都跑到婺源来了。都到这里来避祸,都改姓,都是后代枝繁叶茂,名人辈出。
  萧江宗祠背靠后龙山,雄伟壮观,一姓之宗祠能如此壮阔的,全国并不多见。萧江宗祠叫永思堂,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为清代状元张謇所撰:“江氏自节度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兰陵八萧至昭明太子;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继晦庵先生。”
  解读这副对联,对江姓就有了透彻的了解。上联点明自萧祯节度使改姓为江以来,江祯的三位儿子长子江董驻婺源、次子江郑迁歙县、三子江威迁衢州。各代都有显赫人物。往上溯源,可溯至汉代名相萧何,溯至萧何裔孙萧衍于公元502年称帝立国梁,史称梁武帝。对梁武帝的功过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对其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则推崇备至,搞文学的无人不晓。昭明太子没有当上皇帝30岁就死了,但他主编的《昭明文选》则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萧统的《昭明文选》30卷,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从毛泽东在《昭明文选》封面上批“好文宜读”四字可看出毛对它的喜爱。毛泽东说:“《昭明文选》里也有批评,昭明太子那篇序言里就讲,‘事出于沉思,这是思想性’;‘义归乎翰藻’,这是艺术性。单是理论,他不要。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艺术性。”
  这就是世所公认的昭明太子对文学的贡献,也则是联中提及的昭明太子。萧统是南兰陵中都里人,“八萧“是溯自萧统后人在唐代有八人当过宰相,各代分别是:太宗萧瑀,玄宗萧嵩、德宗萧复、宣宗萧置、僖宗萧遘、加上不属萧江一脉而姓萧的肃宗萧华、穆宗萧俛、懿宗萧仿,时称“兰陵八萧”,纵观历代王朝,一个姓氏在一个朝代拥有8位宰相,绝无仅有。
  下联比较易读,江湾人才辈出,清初的江永堪称大儒,门下弟子饮誉全国,江永简直就是朱熹再世。
  我查了《辞海》。果真有“江永”条,洋洋洒洒几百字,概括起来是经学家,音韵学家。他长于比勘,深究《三礼》,可以说学富五车,名震朝野。他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光这一点,就令人惊讶不止,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介寒儒,在如此偏僻甚至可说是荒凉的山村,潜心研究,著述等身,且多創见,令人折服。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培养的学生,称“世哲”就有好几人:戴震,清状元,著名学者。“问学于婺源江永”。金榜,乾隆朝进士,清著名学者。“他从江永学”。程瑶田,清著名经学家,“与戴震同学于江永。”引号里原文都出自《辞海》,明确标注从学江永,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傲视群儒。张状元誉江永为“重儒”,实至名归。“弄丸”是江永的书斋号,“晦庵”为朱熹。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为编撰《四库全书》,博采天下遗书,江永的著作被四库馆采入的达16种166卷。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婺源的江姓、胡姓已经够它风光了,更别说还是可配享孔子的大儒朱熹故乡,有人还考证出延村是成吉思汗的后人汉武帝的重臣金日磾的后裔族居地,庐坑村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居地。婺源县志里说,洪秀全的祖先是这里的车田村人。原名叫查良庸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祖先是从婺源迁至浙江海宁的…….
  现仅30多万人口,藉江西邻安徽、浙江的偏僻小县婺源,李隆基为它命名,蒋介石把它改籍,古今众多显赫名人的根在这里,更兼有“中国最美农村”的风光,历数神州多少县,哪个有如此神奇?
其他文献
白茫茫的荒野上,我扛着一把锨,带着几个乡村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风刮得人直不起腰,雪糊得人睁不开眼,路深深地埋在雪里,房静静地藏中雪中,走半天见不上一个人。好不容易见到一户人家,用锨铲开一块空地,跺几下脚,抖掉身上的雪,然后隔着门喊一声:“有人吗?”人没有答应,一只狗叫着冲出院门。这是我离开普兰后,一直重复着的一个梦。  梦中的我,总有着干不完的工作。走什么地方都缺水,到什么地方都没电,
期刊
台风退后,暴雨退后,地震退后,书籍退后,火车退后,钢筋水泥退后……时光退后……母亲,听,阳光在歌唱!  那是两块狭长的土地,面积不过两分,母亲获得一个好听的名字:自留地。然而整个世界的阳光都聚集到了这里,听,阳光在歌唱:那是成千上万的小天使的大合唱,那是各种粮食与布匹的馨香,那是无数金灿灿的细碎金子的相互碰撞。风潜伏下来,昆虫潜伏起来,静穆的蓝天白云下,只有阳光在歌唱。阳光在召唤各式各样的种子。 
期刊
“白纱衣,绿罗裙,奈何令我销断魂?”女子对华服罗裙的喜爱和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五岁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条裙子,是母亲用缝纫机亲手缝制的。我穿着那条粗陋的裙子,出尽了风头,也成为全村女孩子羡慕嫉妒的对象。  想来那是母亲学习缝纫以来,第一件赶上时髦的作品了。拿今天的眼光审视,它的款式何其简单:一大块藏青色的棉绸布,裁成上小下大的梯形,缝圆了,再安上一条松紧带,便成了裙子。没有一点儿花色,也没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演讲中,他首先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他说:“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高尔基也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如果说生命如歌,那么母爱就是一首温婉而美丽的诗,无论平凡还是华丽,简短还是绵长,那点点滴滴的文字里,平平仄仄的韵角
期刊
今年是母亲去世20周年,父亲去世15周年的日子,我们全家及孙辈、重孙辈20多口人从北京、呼市、薛家湾等地齐聚东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神山公墓父母的坟前共同祭奠了爸爸和妈妈,重温了两位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弟弟永平代表我们这一辈追忆了母亲、父亲的一生,大侄子军军和外甥峰峰从各自的角度追思了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抚爱。  曾经在父母膝下的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离开,
期刊
很喜欢《印象武隆》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纤夫和一個老婆婆用方言讲故事,说话间说到了哭嫁。这时,舞台后边一个小楼的窗户打开了,卷帘微微上提,露出一排女孩的芊芊玉足。她们在一个无水的木盆中洗脚,然后就唱了起来——“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所以喜欢这一
期刊
过年在家,有一天太阳心情好,风和日丽的,母亲高兴得要和我出去走走。我自然地朝着不远的青山望去。那山,似乎没有了我记忆中的不可逾越,静默地收容着我的眺望……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带我走向那青山。我知道,半路上有自家的田地。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父亲外出赚钱,家里田间便由母亲一个人打理。那时,村里没有任何的农机,家里也没有可用的牲畜,一切农活全靠双手。村人有赶着驴车去田地的,母亲偶尔便搭坐上半路
期刊
壮丽黄山,国之瑰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四绝”之首为奇松,奇松之王当推迎客松。  公元1979年7月,夏雨雨人。千年迎客松伸长热情之手,迎来了中国人民崇敬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此,黄山,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我们从凤阳来到黄山。18年前首登黄山,来赏景。此次再上黄山,专程来寻伟人行踪。  沿着当年邓小平健步登山的磴道走,探循伟人登山的意
期刊
母亲已经老了,老得那么真切,老在掉落的牙齿,老在蹒跚的步态。虽然在我的心里,她和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她原本就不高的个子,因为年老伛偻而显得更矮了;她原来整齐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渐地突出、变长,更多的是已经断裂或者脱落了,没有脱落的却又经常疼;她原本灵活的手指,现在已骨节粗大,有的甚至不能弯曲了。但她还是喜欢给儿女给孙子外甥们做点针线活。  我现在虽远行他乡,但脚下踩的,还
期刊
“看到《妈妈月月盼女归》,泪满盈眶,忍住没哭。”这是中国彝族网站苏月飞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给我发的手机信息。他是忍住没哭,我却没有忍住而泪潸潸了。  我边用手背擦着滚落到下巴的泪,边给他回信息:“我是流着泪写完的。我很想妈妈,但天堂里没有电话。”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妈妈在我心里的重要性。失去妈妈,我的心就像断了根的浮萍,没有着落,没有依靠。我好想再听听妈妈山泉般呢喃的唠叨啊,哪怕只是电话里!但天堂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