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垫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已经老了,老得那么真切,老在掉落的牙齿,老在蹒跚的步态。虽然在我的心里,她和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她原本就不高的个子,因为年老伛偻而显得更矮了;她原来整齐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渐地突出、变长,更多的是已经断裂或者脱落了,没有脱落的却又经常疼;她原本灵活的手指,现在已骨节粗大,有的甚至不能弯曲了。但她还是喜欢给儿女给孙子外甥们做点针线活。
  我现在虽远行他乡,但脚下踩的,还是母亲做的鞋垫;屁股底坐的,还是母亲用碎布做的椅垫。这个椅子坐垫已经跟随我好几年了,里面填充的东西,不是海绵,不是棉花,也不是羊毛,而是过滤嘴香烟头。这个是母亲把一个又一个的烟头收集起来,又一个一个地剥开,清理好之后絮到套子里做成的。这个垫子,无论是什么情况,坐上去总是那么暖和。因为我从小就体质不好,尤其是胃,经常受凉,不能吃冷、硬、生、辣的东西,也受不得一点寒,于是母亲便想尽她能想出的一切办法,来为我调理。这个坐垫,就是她为我调理身体的智慧结晶之一。
  在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我的椅垫那么老土,那么丑陋,那么陈旧,带着浓烈的乡村气息,经常有善意的人们提醒我换一个,但我只是笑笑,表示感谢。谁也不可能知道,天下什么样的垫子,对我而言,能比这个垫子更温暖、更温馨、更温厚呢?
  坐在这个垫子上,我可以随时和母亲对话,在眼中,在心头,在灵魂的深处。母亲没有高深的文化,就连她的脚,都是裹了又松开的。在她的意识中,不可能有亲子对话、亲子和谐这样高妙的理论。但她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用自己质朴的行为和质朴的语言把这人们费尽心机概括出来的理论践行得淋漓尽致。
  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哪次母亲是高声叫骂的,即使我从小就顽皮,经常把事做得错成一踏糊涂。她虽然个子矮小,但慢条斯理的语言中总是有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我喜欢听母亲讲话,也喜欢和母亲讲话,讲我的喜悦,讲我的悲哀,讲我的成就感和失落感。而最后,母亲总会用她的方式,用她的经历给我诠释生命和生活的真谛。生命的苦难和欢乐,都被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但在我的感觉中却更加入耳惊心,更加印象深刻,于是,经常羞愧于自己的胸怀偏狭,经常羞愧于自己的软弱无能,经常羞愧于自己的缺乏勇气。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肩,能挑起家庭生活的内涵,能挑起丈夫和八个儿女爱的天空,有这样的榜样,我还有什么东西不应该挑起呢?
  尤其是我十二岁的时候,到外地读书,就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母亲就意味着自己要独立地生活了,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旅程,属于自己的,由自己来走的。我想念家乡和母亲,甚至耳朵都差点失聪。最幸福的时间,就是每次见到母亲,都要向她倾诉。她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总会把我能力所限无法表达或者是我不愿意、难为情讲给她的东西用自己的想象填补起来,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在母亲的眼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所有的东西,都逃不出她那张牙舞爪的爱的触须。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每次回家时,都带着搏风击雨的伤痕和疲惫。于是,每次回家,大多是在假期的时候,都有许多个彻夜的长谈。生活在农村,收入微薄,总是感觉电费很贵,而且拉家常话的时候也用不上照明,于是我们就睡在旧居的那一盘老炕上,灭了灯,在黑暗中说话。我海阔天空地讲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或者是自己外面生活中的那些男男女女,母亲也讲她和父亲在村子里的生活。我想,即使是一个相当有才情的作家,要把往往是半年多发生的事情,都压缩到几个夜晚,也不是一件易事。幸亏我和母亲都不是为了写小说,而仅仅是为了彼此达成“知会”,父亲则总是默默地听,偶尔插一两句话,但谈话的主体总是我和母亲。
  一般情况下,失眠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我见到母亲时那些长谈,却温馨着整个长夜。
  虽然姐姐们都会使用缝纫机,但母亲没有学会用缝纫机,而且她学习基本技能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她所有的针线活都是用自己的手一针一线地做出来的。最早的时候家境困难,子女又多,母亲便得在每天的劳作之余,常常“挑灯夜补衣”。我最早的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的“实纳底”鞋,穿在脚上结实而舒服。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母亲亲自来做衣服了,但她还是闲不住,她每年都要做许多针线活。母亲做的鞋垫很漂亮,都用各种彩线绣着花鸟鱼虫的图案,女儿女婿,儿子媳妇,外甥孙子,人人有份。人们都劝她不要劳累了,手关节都变形了,但她还是要做。因为这是她现在表达爱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和弟弟的家里都有一套小凳子坐垫,圆形的,是由许多小三角形组成的,如成熟的葵花花盘一样,色彩缤纷。
  带着这些母亲一针一线做好的什物,比如这个椅子上专用的坐垫,便感觉一直带着母亲温厚的爱,便使母亲的眷眷之心和儿子的拳拳之情有了落脚的地方。
其他文献
好像只是隔了一夜的时间,门前的桂花树就开花了。点点橘黄,掩映在碧绿的枝叶间,像是小姑娘羞涩的心事,热烈而芬芳。我情不自禁地走近桂花树,闭上眼睛,贪婪地嗅着这满树桂花的芳香,丝丝缕缕,沁入心脾。  微风轻拂,花枝摇曳,有点点花瓣飘落。此时,香气更甚,感觉到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迎接着这醉人的花香。“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望着眼前的这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橘红
期刊
一晃,又到了黄叶飘飘的秋天,空气里已渐透冬的气息。1999年的10月份,也正逢此节,我的母亲她病倒了,并且病情越来越恶化,最终因医治无效,两个月后,母亲悄悄地走了。  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她的身影和慈祥音容却仿若就在昨天,显得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慈爱、那样的清晰。  一直以来,不知有多少次提起手中这支写惯散文的笔写一下关于母亲的文章,但都放下了,还是不敢去碰触关于母亲的话题,并不是因为我母亲的一生
期刊
白茫茫的荒野上,我扛着一把锨,带着几个乡村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风刮得人直不起腰,雪糊得人睁不开眼,路深深地埋在雪里,房静静地藏中雪中,走半天见不上一个人。好不容易见到一户人家,用锨铲开一块空地,跺几下脚,抖掉身上的雪,然后隔着门喊一声:“有人吗?”人没有答应,一只狗叫着冲出院门。这是我离开普兰后,一直重复着的一个梦。  梦中的我,总有着干不完的工作。走什么地方都缺水,到什么地方都没电,
期刊
台风退后,暴雨退后,地震退后,书籍退后,火车退后,钢筋水泥退后……时光退后……母亲,听,阳光在歌唱!  那是两块狭长的土地,面积不过两分,母亲获得一个好听的名字:自留地。然而整个世界的阳光都聚集到了这里,听,阳光在歌唱:那是成千上万的小天使的大合唱,那是各种粮食与布匹的馨香,那是无数金灿灿的细碎金子的相互碰撞。风潜伏下来,昆虫潜伏起来,静穆的蓝天白云下,只有阳光在歌唱。阳光在召唤各式各样的种子。 
期刊
“白纱衣,绿罗裙,奈何令我销断魂?”女子对华服罗裙的喜爱和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五岁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条裙子,是母亲用缝纫机亲手缝制的。我穿着那条粗陋的裙子,出尽了风头,也成为全村女孩子羡慕嫉妒的对象。  想来那是母亲学习缝纫以来,第一件赶上时髦的作品了。拿今天的眼光审视,它的款式何其简单:一大块藏青色的棉绸布,裁成上小下大的梯形,缝圆了,再安上一条松紧带,便成了裙子。没有一点儿花色,也没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演讲中,他首先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他说:“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高尔基也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如果说生命如歌,那么母爱就是一首温婉而美丽的诗,无论平凡还是华丽,简短还是绵长,那点点滴滴的文字里,平平仄仄的韵角
期刊
今年是母亲去世20周年,父亲去世15周年的日子,我们全家及孙辈、重孙辈20多口人从北京、呼市、薛家湾等地齐聚东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神山公墓父母的坟前共同祭奠了爸爸和妈妈,重温了两位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弟弟永平代表我们这一辈追忆了母亲、父亲的一生,大侄子军军和外甥峰峰从各自的角度追思了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抚爱。  曾经在父母膝下的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离开,
期刊
很喜欢《印象武隆》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纤夫和一個老婆婆用方言讲故事,说话间说到了哭嫁。这时,舞台后边一个小楼的窗户打开了,卷帘微微上提,露出一排女孩的芊芊玉足。她们在一个无水的木盆中洗脚,然后就唱了起来——“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所以喜欢这一
期刊
过年在家,有一天太阳心情好,风和日丽的,母亲高兴得要和我出去走走。我自然地朝着不远的青山望去。那山,似乎没有了我记忆中的不可逾越,静默地收容着我的眺望……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带我走向那青山。我知道,半路上有自家的田地。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父亲外出赚钱,家里田间便由母亲一个人打理。那时,村里没有任何的农机,家里也没有可用的牲畜,一切农活全靠双手。村人有赶着驴车去田地的,母亲偶尔便搭坐上半路
期刊
壮丽黄山,国之瑰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四绝”之首为奇松,奇松之王当推迎客松。  公元1979年7月,夏雨雨人。千年迎客松伸长热情之手,迎来了中国人民崇敬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此,黄山,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我们从凤阳来到黄山。18年前首登黄山,来赏景。此次再上黄山,专程来寻伟人行踪。  沿着当年邓小平健步登山的磴道走,探循伟人登山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