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母亲的教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of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母亲历来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初始阶段并贯穿始终,对青少年最具潜在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就是要从小培养。因此,母亲常常教导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向书中的正面人物学习。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读《雷锋的故事》,并告诫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母亲是这样教导我,她同样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树立了榜样。在医院,母亲是护士。下班后,母亲的“工作”仍没有停息,左邻右舍遇上头痛发热拉肚子之类毛病,都会找上门来,要求母亲拿点药或帮助打针、输液等等,此时,无论母亲正在吃饭,或者做家务,甚至刮风下雨,母亲总是放下手里的事情,有求必应,召之即来。因此,母亲的口碑极好,深得邻居的信赖。
  母亲多才多艺,她不仅会织毛衣,而且还能裁剪衣服,母亲自己的服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在过年的时候总是记着给家人做新衣服。都说母爱是无私的,由此可见一斑。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等家庭成员给孩子树立良好形象意义重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母亲的教诲和身体力行,为我日后加入救死扶伤这个行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雷锋的故事》影响下,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穿上军装,走上保家卫国的行列,把雷锋精神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服兵役四年,我年年都受到部队的嘉奖,并因此加入了党组织。在部队退伍后,我义无反顾选择了医院这个特殊的行业。
  在工作之余,我牢记母亲“多读书、读好书”的教诲,不忘看书学习,积累知识。1992年,我第一次在《汕头日报》投稿就被报社采用,第一次投稿的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從此一发不可收。我写稿的潜能被“激活”了,大约每月均有1~2篇稿件见报,有时甚至更多,稿件被报社采用成了“家常便饭”。写稿被我当作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并逐渐演变成我业余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见报的稿件数量日益增多,并向其他兄弟报刊投稿。
  母亲的教诲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辛勤的耕耘有了更大的收获,文章的质量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写作结缘二十多年来,我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报刊举行的各类征文比赛,我撰写的各类作品得到了许多编辑老师和读者的认可,2001年我被汕头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近年又分别被《作家文苑报》和《百姓了望》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当代文学艺术研究院也寄来热情洋溢的邀请函,要求我加入该院签约作家行列。2011年1月8日,我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2016年3月,我被吸收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母亲的教诲时刻鞭策着我,给我激励,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每当我从颁奖者手中接过红彤彤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时,我认为,这些荣誉的取得与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各级报刊编辑同志的指正也是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演讲中,他首先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他说:“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高尔基也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如果说生命如歌,那么母爱就是一首温婉而美丽的诗,无论平凡还是华丽,简短还是绵长,那点点滴滴的文字里,平平仄仄的韵角
期刊
今年是母亲去世20周年,父亲去世15周年的日子,我们全家及孙辈、重孙辈20多口人从北京、呼市、薛家湾等地齐聚东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神山公墓父母的坟前共同祭奠了爸爸和妈妈,重温了两位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弟弟永平代表我们这一辈追忆了母亲、父亲的一生,大侄子军军和外甥峰峰从各自的角度追思了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抚爱。  曾经在父母膝下的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离开,
期刊
很喜欢《印象武隆》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纤夫和一個老婆婆用方言讲故事,说话间说到了哭嫁。这时,舞台后边一个小楼的窗户打开了,卷帘微微上提,露出一排女孩的芊芊玉足。她们在一个无水的木盆中洗脚,然后就唱了起来——“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所以喜欢这一
期刊
过年在家,有一天太阳心情好,风和日丽的,母亲高兴得要和我出去走走。我自然地朝着不远的青山望去。那山,似乎没有了我记忆中的不可逾越,静默地收容着我的眺望……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带我走向那青山。我知道,半路上有自家的田地。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父亲外出赚钱,家里田间便由母亲一个人打理。那时,村里没有任何的农机,家里也没有可用的牲畜,一切农活全靠双手。村人有赶着驴车去田地的,母亲偶尔便搭坐上半路
期刊
壮丽黄山,国之瑰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四绝”之首为奇松,奇松之王当推迎客松。  公元1979年7月,夏雨雨人。千年迎客松伸长热情之手,迎来了中国人民崇敬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此,黄山,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我们从凤阳来到黄山。18年前首登黄山,来赏景。此次再上黄山,专程来寻伟人行踪。  沿着当年邓小平健步登山的磴道走,探循伟人登山的意
期刊
母亲已经老了,老得那么真切,老在掉落的牙齿,老在蹒跚的步态。虽然在我的心里,她和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她原本就不高的个子,因为年老伛偻而显得更矮了;她原来整齐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渐地突出、变长,更多的是已经断裂或者脱落了,没有脱落的却又经常疼;她原本灵活的手指,现在已骨节粗大,有的甚至不能弯曲了。但她还是喜欢给儿女给孙子外甥们做点针线活。  我现在虽远行他乡,但脚下踩的,还
期刊
“看到《妈妈月月盼女归》,泪满盈眶,忍住没哭。”这是中国彝族网站苏月飞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给我发的手机信息。他是忍住没哭,我却没有忍住而泪潸潸了。  我边用手背擦着滚落到下巴的泪,边给他回信息:“我是流着泪写完的。我很想妈妈,但天堂里没有电话。”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妈妈在我心里的重要性。失去妈妈,我的心就像断了根的浮萍,没有着落,没有依靠。我好想再听听妈妈山泉般呢喃的唠叨啊,哪怕只是电话里!但天堂里
期刊
江西婺源,说是农村,它在山区,说是山区,它有农村。走了一趟,觉得还是叫它山村准确。  婺源回来,有次在车上跟友人闲谈,津津乐道,盛赞婺源“中国最美的农村”,名不虚传。我侃侃而谈:整整一天,我们都在画中游,古树撑着的晓起村,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长虹卧波廊桥,徽式建筑典范延村,电影拍摄热地思溪……  友人静静地听着。也许我讲得并不生动传神,也许天下美景皆如此这般。但当听到朱熹祖籍在这里,闹赤潮蒋介石亲
期刊
深秋的黄昏来得迟走的快,进村的时候几乎家家的灯都亮了。灯光暖暖的,混合着山芋的土腥味和粥饭的清香缓缓流出来。就着碎碎的亮光,裹着一肚子的食欲,我小跑几步就到了家门口,却发现自家的灯没亮,门前黑乎乎的,屋里黑洞洞的,显得和左右隔壁邻居家很不一样。  奶奶坐在门口的石凳子上摸黑绕着麻线,小弟和小妹坐在门槛上哼哼唧唧的,像是肚子饿了。圈里的小猪也是哼哼地叫,拱着食槽哒哒地响。我晓得了,家里还没吃晚饭。我
期刊
儿时,我对母亲最早的记忆很晚很晚了,起码婴儿期一点记忆也没有,那个年代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因为贫穷小时候我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母亲说我3岁以后才开始走路。由于缺钙"方颅"、"罗圈腿”等典型佝偻病表现明显,缺乏维生素导致口腔出血,皮肤粗糙脱皮等,以致后来我中专毕业回到村里老人们说:"这孩子也能长成个人!”但我从未怨恨过母亲。她嫁给我父亲连续生了我们弟兄4人后,父亲被招入包钢公司当了一名工人,母亲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