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教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我对母亲最早的记忆很晚很晚了,起码婴儿期一点记忆也没有,那个年代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因为贫穷小时候我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母亲说我3岁以后才开始走路。由于缺钙"方颅"、"罗圈腿”等典型佝偻病表现明显,缺乏维生素导致口腔出血,皮肤粗糙脱皮等,以致后来我中专毕业回到村里老人们说:"这孩子也能长成个人!”但我从未怨恨过母亲。她嫁给我父亲连续生了我们弟兄4人后,父亲被招入包钢公司当了一名工人,母亲一个人家里家外地劳作,默默承担着一切无怨无悔……
  记得母亲早早就起床了,她将灶火点燃煮沸锅里的水好让热汽蒸腾温暖冬天的家,那时不是特别冷的时候都不点炉火。然后母亲到村里的饲养院挤牛奶或羊奶给幼小的弟弟们吃,我是家中老大自然就吃饭没有这香甜奶食了。记忆中儿时的饭常是稀稀的粥煮些土豆、红薯干、玉米面窝窝还有榨完油的胡麻或菜籽渣饼,偶尔改善伙食是白面馒头或莜面,至于吃肉只是逢年過节的份儿了。饭后母亲将弟弟们用一张棉被围起来交给我看管就下地干活了,直到下午太阳落山前回来再给我们做晚饭。衣服是弟兄们轮着穿,老大穿完老二穿。吃饭自然哥哥让着弟弟多吃一口了。那时是人民公社,不挣工分秋天就不给分粮食,所以母亲从不敢懒工一天。即使这样的艰苦生活,母亲都将我们兄弟适龄入学,她常说:“穷人只有上学才能改变命运!"
  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着,直到包钢落实政策给我们落户才回到父亲身边,那年是一九八一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高中没上,为了早日就业减轻父母的负担上了卫校。母亲虽进了城,但习惯了劳动的人是坐不住的,她又在父亲的五七厂打工,直到她更年期严重的身体不适和积劳成疾才做起了家庭主妇。母亲拖着老病腿和心脏病做着全家老小的一日三餐,她能把简单饭菜做出香甜,甚至还能满足孙子辈们那挑剔的嘴。世界上最好的美食就是母亲做的饭了!
  父亲虽然是工人但在上世纪他那可怜的工资只勉强维持全家人糊口。我们弟兄们先后考学的考学考工的考工都有了工作,孙子辈们也先后考上大学,个个勤工俭学,与人为善,积极向上。是母亲的勤劳教育了我们勤奋学习,是母亲的勤劳教育了我们发奋图强,也是母亲的勤劳教育了我们自力更生!
其他文献
“白纱衣,绿罗裙,奈何令我销断魂?”女子对华服罗裙的喜爱和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五岁时,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条裙子,是母亲用缝纫机亲手缝制的。我穿着那条粗陋的裙子,出尽了风头,也成为全村女孩子羡慕嫉妒的对象。  想来那是母亲学习缝纫以来,第一件赶上时髦的作品了。拿今天的眼光审视,它的款式何其简单:一大块藏青色的棉绸布,裁成上小下大的梯形,缝圆了,再安上一条松紧带,便成了裙子。没有一点儿花色,也没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对全球发表45分钟的演讲。演讲中,他首先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他说:“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高尔基也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如果说生命如歌,那么母爱就是一首温婉而美丽的诗,无论平凡还是华丽,简短还是绵长,那点点滴滴的文字里,平平仄仄的韵角
期刊
今年是母亲去世20周年,父亲去世15周年的日子,我们全家及孙辈、重孙辈20多口人从北京、呼市、薛家湾等地齐聚东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神山公墓父母的坟前共同祭奠了爸爸和妈妈,重温了两位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弟弟永平代表我们这一辈追忆了母亲、父亲的一生,大侄子军军和外甥峰峰从各自的角度追思了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抚爱。  曾经在父母膝下的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离开,
期刊
很喜欢《印象武隆》里的一个情节:一位老纤夫和一個老婆婆用方言讲故事,说话间说到了哭嫁。这时,舞台后边一个小楼的窗户打开了,卷帘微微上提,露出一排女孩的芊芊玉足。她们在一个无水的木盆中洗脚,然后就唱了起来——“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之所以喜欢这一
期刊
过年在家,有一天太阳心情好,风和日丽的,母亲高兴得要和我出去走走。我自然地朝着不远的青山望去。那山,似乎没有了我记忆中的不可逾越,静默地收容着我的眺望……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带我走向那青山。我知道,半路上有自家的田地。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父亲外出赚钱,家里田间便由母亲一个人打理。那时,村里没有任何的农机,家里也没有可用的牲畜,一切农活全靠双手。村人有赶着驴车去田地的,母亲偶尔便搭坐上半路
期刊
壮丽黄山,国之瑰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四绝”之首为奇松,奇松之王当推迎客松。  公元1979年7月,夏雨雨人。千年迎客松伸长热情之手,迎来了中国人民崇敬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此,黄山,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我们从凤阳来到黄山。18年前首登黄山,来赏景。此次再上黄山,专程来寻伟人行踪。  沿着当年邓小平健步登山的磴道走,探循伟人登山的意
期刊
母亲已经老了,老得那么真切,老在掉落的牙齿,老在蹒跚的步态。虽然在我的心里,她和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她原本就不高的个子,因为年老伛偻而显得更矮了;她原来整齐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渐地突出、变长,更多的是已经断裂或者脱落了,没有脱落的却又经常疼;她原本灵活的手指,现在已骨节粗大,有的甚至不能弯曲了。但她还是喜欢给儿女给孙子外甥们做点针线活。  我现在虽远行他乡,但脚下踩的,还
期刊
“看到《妈妈月月盼女归》,泪满盈眶,忍住没哭。”这是中国彝族网站苏月飞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给我发的手机信息。他是忍住没哭,我却没有忍住而泪潸潸了。  我边用手背擦着滚落到下巴的泪,边给他回信息:“我是流着泪写完的。我很想妈妈,但天堂里没有电话。”妈妈去世后,我才知道妈妈在我心里的重要性。失去妈妈,我的心就像断了根的浮萍,没有着落,没有依靠。我好想再听听妈妈山泉般呢喃的唠叨啊,哪怕只是电话里!但天堂里
期刊
江西婺源,说是农村,它在山区,说是山区,它有农村。走了一趟,觉得还是叫它山村准确。  婺源回来,有次在车上跟友人闲谈,津津乐道,盛赞婺源“中国最美的农村”,名不虚传。我侃侃而谈:整整一天,我们都在画中游,古树撑着的晓起村,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长虹卧波廊桥,徽式建筑典范延村,电影拍摄热地思溪……  友人静静地听着。也许我讲得并不生动传神,也许天下美景皆如此这般。但当听到朱熹祖籍在这里,闹赤潮蒋介石亲
期刊
深秋的黄昏来得迟走的快,进村的时候几乎家家的灯都亮了。灯光暖暖的,混合着山芋的土腥味和粥饭的清香缓缓流出来。就着碎碎的亮光,裹着一肚子的食欲,我小跑几步就到了家门口,却发现自家的灯没亮,门前黑乎乎的,屋里黑洞洞的,显得和左右隔壁邻居家很不一样。  奶奶坐在门口的石凳子上摸黑绕着麻线,小弟和小妹坐在门槛上哼哼唧唧的,像是肚子饿了。圈里的小猪也是哼哼地叫,拱着食槽哒哒地响。我晓得了,家里还没吃晚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