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成为关注社会问题的工具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dianxitongguan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让化学成为关注社会问题的工具”为主题,通过主题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探究主题,达成目标升华主题,对二氧化硫性质复习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情境线、知识线、活动线贯穿其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化学知识,感知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复习;大气污染;方案设计与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28
  一、教学设计背景与理念
  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实施以来,化学学科受到了较大冲击,学科地位下降,课时大幅减少,学生重视程度降低。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如果我们继续按常规的复习模式,即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归纳——习题巩固提升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课时紧张,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学习能力的低下。合理设计情境,尝试新型的模式,可使化学复习课更有生机、有内涵、有回味,再次让学生亲近、走进、感染化学学科的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取需要借助教师的教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真实情景呈现问题、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化,作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对知识进行处理、转换,以自己熟识的方式进行认知。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间的深度交流、相互学习。主题式化学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化学整体复习方法,通过主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在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彼此合作探讨、主动联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化学学习内容,进而完善、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设计策略与过程
  《江苏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中对高考化学的考试内容有如下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对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化学科学及其重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认为主题式化学复习可以通过选择生产、生活、社会等相关主题,通过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此,笔者结合多次课堂实践,设计了如下的主题式复习流程:“选择主题,融合相关知识——分解主题,形成相应情境线——巧设问题,运用知识探究——开展活动,达成全面教学目标”。
  三、案例设计与实施
  1. 案例选择
  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主题式复习”为例,我们尝试从社会性主题中环境问题为主题背景,将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复习和知识运用与大气污染物的测定与治理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复习化学知识,感知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化学学科素养。
  2. 具体设计
  四、教学实施中学生的活动与收获
  在“大气中SO2的测定”分主题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1中自主产生问题1。并快速抓住情境1“硫酸厂”这一重要线索,回忆硫酸制备过程,找出可能产生的污染源。在问题2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回忆SO2的性质,思维呈现发散性,彼此交流、相互探讨的模式,带来头脑风暴,SO2的性质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书写SO2作为强还原剂与酸性高锰酸钾、与碘水的反应,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使用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意识。随着滴定法的显现,沉淀法是测定物质含量的另一种方法也随之唤醒,生成 BaSO3 沉淀,沉淀不稳定,将其氧化成BaSO4更为稳妥的想法等一一被带出。至此SO2的两大主要性质已由学生自主复习完成。
  情境3通过学生计算,发现测定结果的不如意,自然过渡到分主题“大气中SO2的治理”,也就自然引出问题5“给出治理方案”。学生查阅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此得到锻炼与体现。SO2性质的应用此处再次强化,与方案流程图的结合培养了学生读懂图表的能力,需要对各方案从“吸收效率、经济性、安全性、产品回收利用等角度进行评价”,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培养化学科学素养。情景4的创设,使“钠碱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于是问题6学生自主得出,此处解决方案的得出需要借助上一步中“石灰一石膏法”与“钠碱法”的结合,再次让学生感悟需要敏捷、准确获取、关联信息的重要性。
  至此,学生模拟完成了一名环保局环境检测人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SO2性质的知识点得以复习,应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得以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化学学科思想获得培养,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与启示
  “满堂灌”、“炒冷饭”固然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新鲜、动机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无兴趣,教师无动力。丧失活力的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自然无从谈起。以大气污染物的测定与治理为背景,创设居民向环保局投诉、环境检测员一职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与解决问题的迫切感。在此种环境的营造下,课堂讨论氛围浓烈、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实现了学生自主回顾SO2的性质、讨论实验方案优劣、进行定量计算、评估、优化治理方法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目标。主题式复习模式仅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的可取之处就在于践行了课程标准设立的三维目标培养要求,还原了教育的目的即人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2
  [2]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 曹旭琴.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4):41-43
其他文献
摘要:复习课教学有巩固旧知、纠正偏差、知识贯通和激活思维的作用。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载体,适当重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换一个视角看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富氧空气”与我们周围空气的比较、“富氧空气”的模拟混制、“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2个问题串和学生讨论,进行“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深度复习。  关键词:富氧空气;比较;模拟;实证:激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7-0053-03
摘要:紫薯是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从紫薯中提取的紫薯色素富含易溶于水的花青素,其颜色随溶液pH变化而变化;酸性Na2SO3水溶液能有效地使紫薯色素褪色,并且通过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该褪色过程“可逆”地进行;用紫外可见光谱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紫薯色素在不同pH以及Na2SO3褪色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据此,设计了有趣且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小实验,并将中学阶段涉及到的“酸碱指示剂”、“SO2的漂白作用”、“化学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也应运而生,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微课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使微课在化学教学的功能发挥至最大。文章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探讨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完成分内容而不分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氧化还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
摘要:分析了变化观念的内涵及水平划分,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为例,指出元素化合物是培养学生变化观念的良好载体,教学时要多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变化观念的水平。  关键词:变化观念;元素化合物;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
摘要:化学实验的鲜明特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揭示其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反应的本质,并能起到支持理解微观表征的作用。“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实验,在不同教学片段中分别发挥了探究实验事实、引发认知冲突、验证预测的功能,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质规律,也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促进学生完成了化学平衡意义的认识建构,形成了化学平衡的“宏—微—符,,三重表征。  关键词:平衡移动;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摘要:以“氢键的形成”为例,从宏观可见的现象入手,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触氢键的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
摘要:文章以初中化学复习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教学内容为例,在落实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将智慧课堂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机融合。利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下的电子白板、实物展台、IRS即时反馈系统等功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智慧教室;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
摘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从建构化学观念角度入手,在硝酸的氧化性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真实化学问题 ,其中包括实验观、 微粒观和元素观等化学观念,在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达到技能与智能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实验;硝酸的氧化性;学科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
摘要: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初中化学约有80个概念,若能深度理解概念并准确运用,学习效率将事半功倍。传统概念课教学以讲授和记忆为主,学生吸收效果差。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前概念”的“层层穿衣”概念课教学模型。该模式遵循学生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不断反恩修正最终形成自己内化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是学生自主习得的,理解更透彻,运
摘要:践行五个方面的转变:从“适度模仿”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从“面面俱到”向“容量恰当”转变;从“行云流水”向“耐心等待”转变;从“关注全体” 向“关注个体”转变;从“知识本位”向“学科价值本位”转变,是化学课堂智慧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本身完成智慧蜕变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精心预设;适度瘦身;着力慢走;眼中有生;设计理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