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氢键的形成”为例,从宏观可见的现象入手,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触氢键的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 969/j.issn.1008-0546.2020.10.01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内容之一。其中,宏观辨识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出发点,微观探析则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1]。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从分子、原子层次认识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
北师大化学系吴国庆教授曾指出:“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而这一思维方式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模块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进一步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
在此,笔者以该模块中“氢键的形成”为例,开展“宏微结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分析
“氢键的形成”位于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专题3,在此之前学生对化学键以及范德华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而氢键作为一种特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它与化学键和范德华力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物质的性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高中化学关于氢键形成的教学文献数量并不多,从文献研究来看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理论讲授法。如王成秩、胡志刚老师的《化学教学中的比较逻辑——“氢键的形成”教学设计》[3]、黎茂荣老师的《从教材“一般”到课堂“不一般”的研究——以人教版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 969/j.issn.1008-0546.2020.10.01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内容之一。其中,宏观辨识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出发点,微观探析则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1]。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从分子、原子层次认识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
北师大化学系吴国庆教授曾指出:“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而这一思维方式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模块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进一步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
在此,笔者以该模块中“氢键的形成”为例,开展“宏微结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分析
“氢键的形成”位于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专题3,在此之前学生对化学键以及范德华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而氢键作为一种特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它与化学键和范德华力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物质的性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高中化学关于氢键形成的教学文献数量并不多,从文献研究来看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理论讲授法。如王成秩、胡志刚老师的《化学教学中的比较逻辑——“氢键的形成”教学设计》[3]、黎茂荣老师的《从教材“一般”到课堂“不一般”的研究——以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