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结合”视角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实践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氢键的形成”为例,从宏观可见的现象入手,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触氢键的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 969/j.issn.1008-0546.2020.10.01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内容之一。其中,宏观辨识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出发点,微观探析则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1]。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从分子、原子层次认识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
  北师大化学系吴国庆教授曾指出:“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而这一思维方式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模块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进一步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
  在此,笔者以该模块中“氢键的形成”为例,开展“宏微结合”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分析
  “氢键的形成”位于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专题3,在此之前学生对化学键以及范德华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而氢键作为一种特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它与化学键和范德华力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物质的性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高中化学关于氢键形成的教学文献数量并不多,从文献研究来看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理论讲授法。如王成秩、胡志刚老师的《化学教学中的比较逻辑——“氢键的形成”教学设计》[3]、黎茂荣老师的《从教材“一般”到课堂“不一般”的研究——以人教版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陌生情境下不同复杂问题的能力,是这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课堂演示实验中的高阶思维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具体包括:利用验证性实验,结合真实情境使其系列化,解决复杂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演示实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课堂演示实验的虚、实结合设计,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
摘要: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11年来无化学节目。作者发掘节目多个特点,寻求未来化学上《开学第一课》的方法。文章以此反恩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解读教材中布里斯罗对化学的表述,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多角度看待化学这门“中心学科”,贴近学生,视野开阔,在多学科之间凸显化学的特点。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设计;中心科学;实用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8-0018-03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境,从情境中找到探究实验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研学旅行基础上,引领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找到测定水的耗氧量的探究实验课题。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水的耗氧量;氧化还原滴定;化学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
摘要:文章以“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节课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教学小结三个方面,着重比较了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设计理念层面上的差异,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发展的路很长。  关键词: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摘要:本课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促进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思想、演绎归纳思维等高阶思维的领悟,养成了科学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阶思维;钢铁锈蚀;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1)01-0052-05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复习课教学有巩固旧知、纠正偏差、知识贯通和激活思维的作用。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载体,适当重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换一个视角看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富氧空气”与我们周围空气的比较、“富氧空气”的模拟混制、“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2个问题串和学生讨论,进行“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深度复习。  关键词:富氧空气;比较;模拟;实证:激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7-0053-03
摘要:紫薯是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从紫薯中提取的紫薯色素富含易溶于水的花青素,其颜色随溶液pH变化而变化;酸性Na2SO3水溶液能有效地使紫薯色素褪色,并且通过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该褪色过程“可逆”地进行;用紫外可见光谱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紫薯色素在不同pH以及Na2SO3褪色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据此,设计了有趣且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小实验,并将中学阶段涉及到的“酸碱指示剂”、“SO2的漂白作用”、“化学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也应运而生,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微课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使微课在化学教学的功能发挥至最大。文章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探讨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完成分内容而不分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氧化还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
摘要:分析了变化观念的内涵及水平划分,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为例,指出元素化合物是培养学生变化观念的良好载体,教学时要多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变化观念的水平。  关键词:变化观念;元素化合物;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
摘要:化学实验的鲜明特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揭示其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反应的本质,并能起到支持理解微观表征的作用。“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实验,在不同教学片段中分别发挥了探究实验事实、引发认知冲突、验证预测的功能,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质规律,也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促进学生完成了化学平衡意义的认识建构,形成了化学平衡的“宏—微—符,,三重表征。  关键词:平衡移动;实验探究;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