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需要完成这样的蜕变!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践行五个方面的转变:从“适度模仿”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从“面面俱到”向“容量恰当”转变;从“行云流水”向“耐心等待”转变;从“关注全体” 向“关注个体”转变;从“知识本位”向“学科价值本位”转变,是化学课堂智慧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本身完成智慧蜕变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精心预设;适度瘦身;着力慢走;眼中有生;设计理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9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28
  教师能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开发、利用文本内、外的资源,通过精巧智慧的设计去培养学生阅读、观察、体验、思考、探究、理解、创新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才能异彩纷呈,充满智慧。
  要实现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并不是容易的事。笔者结合自己参加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教学研讨活动时听到的李丹老师执教的一节“认识化学变化”(沪教版)复习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从“适度模仿”向“自主创新设计”转变
  平时,大多数老师教学设计过程中沿袭较多,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上,甚至存在个别老师十几年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倘若老师能做到每一节或每一章尝试进行一个创新设计,日久积累,教学设计的水平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李老师的这节课,尽管是一节“认识化学变化”的复习课,但没有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罗列,或模仿改造别人的做法,而是打破常规,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设计。牢牢地抓住学生对祖国航天科技非常关注的兴趣点,将“认识化学变化”这章中的主干知识,通过航天科技中的化学这条主线索,分飞船发射、舱内生活、飞船返回这三段情境逐一展开,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课堂中呈现了精彩生成的动人情境,学生观点更是不断涌现。比如在课的结尾处,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反思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火箭燃料除了液氢之外,还有哪些?舱内供氧剂如何选择?宇航服的材料如何选择?……尽管学生的许多问题在一节课或者化学学科都无法解决,但一节课却激起了学生求知与探索的兴趣,或许,未来的宇航员、宇宙研究方面的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很有可能就诞生在这些类似的课堂中。
  二、适度瘦身:从“面面俱到”向“容量恰当”转变
  在很多老师看来,课堂知识的容量越大,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越多,课就越成功,课堂的效率就越高,复习课尤应如此,因此,在现实中很多老师特别推崇那种能面面俱到的课。殊不知,课堂容量太大,太满,留给师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会严重不足;殊不知,课堂面面俱到无法突出重难点,无法对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产生深度的“撞击”。毕竟一节课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知识,养成所有的能力。
  鉴于此,老师备课就应该懂得舍弃,做到“适度瘦身”, “量体裁衣”,少讲多思,精讲精练。比如李老师的这节复习课,通过三大情境“飞船发射、舱内生活、飞船返回”将本章中的主干知识,如:方程式的书写、含义、元素守恒、定量计算、燃烧与灭火等逐一展开教学,并没有将本章的所有知识逐一复习,做到了“适度瘦身”。
  其实,适度瘦身的背后就是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就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教学的智慧。
  三、着力慢走:从“行云流水”向“耐心等待”转变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几乎所有学科、所有老师都在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教与学几乎都是按照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不“出格”,学不“旁枝”,塞内容,赶进度,一路畅通,似乎“行云流水”。但由于教学过程的推进速度过快,板书偏少,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问,更来不及巩固、消化、吸收,造成实际上的效率低下。
  李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在提出问题时(如让学生归纳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信息时),注意了“慢走”,因而学生有了充足时间去思考,从而形成化学方程式表示的信息的知识网络;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如元素守恒及定量计算),注意了“慢走”,等一下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供氧剂化学式的求算),注意了“慢走”,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完善及思维品质的形成;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慢走”(如 围绕供养剂的元素组成的一系列问题设计及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互助,倾听,表达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美国的土著人有个习惯,每逢外出旅行,走两天,就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走得太急了,怕自己的灵魂跟不上来,所以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移植到我们当下的课堂,“等一等学生”,“慢走一步”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慢走”就是一种等待,因为等待,孩子们的思考时间将会更加充足,因为等待,孩子们的探究空间更加广阔,因为等待,孩子们的思维想象更加丰富,“慢走”的背后必然是教学的高效。
  四、眼中有生:从“关注全体” 向“关注个体”转变
  平时,不少老师在学生面前非常强势,他们不走在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也不走在学生的后面推学生前行, 只是远远走在学生前面生拉硬拽,课堂上只顾自己一味地讲解, 忽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忽视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设计、解决只着眼“全体”,而不是放在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问题的个案指导上。全然不知实现了对个体的具体指导,就实现了对全体的知识融通。因此,从本质上看,这样的课堂就是“目中无人”“眼中无生”。
  李老师的这节复习课,真正做到了“眼中有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大胆放手,实现学生的真正解放,比如,解放學生的嘴巴,让学生去质疑、评价、讲解、争论(如:飞船发射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氢气燃烧这一方程式,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补充、完善、质疑、评价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信息含义,最后师生一道整理归纳出所有方程式都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去观察,去理解,去剖析);解放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去体验科学家的角色,探究宇宙飞船发射、舱内生活、返回等各环节;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犯错,在错误之后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其实,“眼中有生”, 就是要教师低下身段与学生平视,用尊重赢得尊重,用平等赢得平等,任何过分的“强势”“威权”只可能压制智慧,因为唯有在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下,才真正产生智慧的火花。
  五、设计理念:从“知识本位”向“学科价值本位”转变
  平时,我们可能大多数只会考虑知识本位,常常会忽略学科的价值本位,常常忽略学生的后续发展。
  李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尝试渗透了化学学科的以下思想:第一,学科观念思想,即: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元素守恒等学科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渗透;第二,实验探究思想, 即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实验探究,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化学;第三,升华学科情感思想,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恰恰是我们可能最最忽略的地方, 可以这样说,因为本节课的立意与站位比较高(宇航科技中的化学),尽管暂时涉及的化学知识还比较少,但通过这节复习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放大了化学学科在宇航科技中的价值,同时必将会吸引许多有志于祖国航天事业的莘莘学子投身到未来的航天事业中来,这样的后续价值不可估量;第四,渗透学科思维价值,没有思维的课堂必定不是一节好的课堂,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知识的深度学习,不仅有必要,而且要大力倡导,这与升华情感价值并不矛盾。
  总之,笔者以为,践行好五个方面的转变,是化学课堂智慧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本身完成智慧蜕变的重要标志。李丹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带给我的反思也能带给大家有益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促进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思想、演绎归纳思维等高阶思维的领悟,养成了科学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阶思维;钢铁锈蚀;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1)01-0052-05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复习课教学有巩固旧知、纠正偏差、知识贯通和激活思维的作用。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载体,适当重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换一个视角看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富氧空气”与我们周围空气的比较、“富氧空气”的模拟混制、“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2个问题串和学生讨论,进行“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深度复习。  关键词:富氧空气;比较;模拟;实证:激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7-0053-03
摘要:紫薯是生活中的常见食材,从紫薯中提取的紫薯色素富含易溶于水的花青素,其颜色随溶液pH变化而变化;酸性Na2SO3水溶液能有效地使紫薯色素褪色,并且通过调节溶液的pH可以使该褪色过程“可逆”地进行;用紫外可见光谱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紫薯色素在不同pH以及Na2SO3褪色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据此,设计了有趣且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小实验,并将中学阶段涉及到的“酸碱指示剂”、“SO2的漂白作用”、“化学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也应运而生,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微课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使微课在化学教学的功能发挥至最大。文章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探讨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完成分内容而不分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氧化还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
摘要:分析了变化观念的内涵及水平划分,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为例,指出元素化合物是培养学生变化观念的良好载体,教学时要多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变化观念的水平。  关键词:变化观念;元素化合物;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
摘要:化学实验的鲜明特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揭示其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反应的本质,并能起到支持理解微观表征的作用。“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实验,在不同教学片段中分别发挥了探究实验事实、引发认知冲突、验证预测的功能,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本质规律,也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促进学生完成了化学平衡意义的认识建构,形成了化学平衡的“宏—微—符,,三重表征。  关键词:平衡移动;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摘要:以“氢键的形成”为例,从宏观可见的现象入手,结合简单易行的实验,使学生切实感触氢键的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视角,实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氢键;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微观探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0-0058-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
摘要:文章以初中化学复习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教学内容为例,在落实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将智慧课堂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机融合。利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下的电子白板、实物展台、IRS即时反馈系统等功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智慧教室;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
摘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从建构化学观念角度入手,在硝酸的氧化性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真实化学问题 ,其中包括实验观、 微粒观和元素观等化学观念,在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达到技能与智能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实验;硝酸的氧化性;学科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
摘要: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初中化学约有80个概念,若能深度理解概念并准确运用,学习效率将事半功倍。传统概念课教学以讲授和记忆为主,学生吸收效果差。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前概念”的“层层穿衣”概念课教学模型。该模式遵循学生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不断反恩修正最终形成自己内化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是学生自主习得的,理解更透彻,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