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科学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提出他们自己产生的、有兴趣的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真正成为探究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想问”,萌发质疑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会问”,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善问”,升华质疑解惑的意识。这样,教师在“想问、会问、善问”的引导过程中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间接地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想问 会问 善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0-01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学活动的展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科学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提出他们自己产生的、有兴趣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真正成为探究的起点?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发问,要有让学生“问倒”的勇气,要善于呈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也是科学教学大力倡导的。当然,培养问题意识,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要让学生想问,再让学生会问,最后让学生善问。教师就要在“想问、会问、善问”的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间接地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引导学生“想问”,萌发质疑探索的欲望。
  在科学课上,虽然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有着探索求知的欲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想提问,不爱提问,不敢提问,对“问题”比较漠然,这都需要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典型的引导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心中起疑,直到“不得不问”、“唯问而后快”的境地。如:在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毛细现象时,教师准备一杯红色的水,然后剪一条薄纸巾,把它的下部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提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惊喜地回答:“水会沿着纸巾往上爬”“纸巾被染成红色了”,更有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为什么水会沿着纸巾往上爬呢?”“水是怎么爬上去的?”“如果换成别的纸条或其他东西,水还会往上爬吗?”……因为有了“水沿着纸巾往上爬”的悬念,就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疑问。再比如: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入水里》的教学,在研究固体的性质时,教师出示铅笔、橡皮擦、树叶、汤匙、弹珠、泡沫塑料、铁块、整个的苹果和整支的蜡烛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预测:把这些固体放入水里,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待学生预测后,教师问:“你是根据什么来预测的?”学生答:“重的会沉,轻的会浮”,接着教师课件演示一块小石子沉入水中,而一艘大轮船却浮在水面上。因为前面的情境创设,接着的课件图像演示使得学生的“原有认知(重的会沉、轻的会浮)与实际产生矛盾”,悬念产生了,疑问也就随之产生:“轻的小石子会下沉,重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会问”,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想问了,说明已经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这是会问的开端。但是想问、敢问,并不等于会问。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提问,问的问题很幼稚、肤浅,没有多少价值,有时会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毫无相干的问题,浪费教学时间,甚至影响了思维的方向,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造成干扰,这不是“会问”。比如:在上面的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毛细现象”的例子,有的学生会问:“红色的水里面有什么?”“为什么用的水是红色的而不是绿色的?”,等等。显而易见,“会问”应该是懂得怎样提问比较切合实际,有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这就涉及到质疑问难的方法。那怎样引导学生学生“会问”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示范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明确:从哪里问,问什么,怎么问。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围绕课题提问;围绕重点、难点提问;从研究方法处提问;根据自己的猜想提问;根据实验过程随时提问;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根据可能出现的结果提问等。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没有针对性,或者和课堂探究的问题产生偏差,关于这一个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进行分类,哪些可以合并,哪些属于课上研究,哪些属于以后研究,哪些能现场解决,教师必须给学生以交待。比如:在带领学生吹泡泡的活动中,教师示范提问:为什么泡泡在阳光照耀下会有五颜六色?怎样才能吹出大而不容易破的泡泡呢?如果不用吸管(改变吹泡泡的工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还是球形的吗?吹泡泡的水里有什么?……
  只有这样,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通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探索求知,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三、引导学生“善问”,升华质疑解惑的意识。
  当学生“会问”了,就是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科学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还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会问”向“善问”转化。所谓的“善问”,不仅要向“会问”那样,学会一些质疑问难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要能够多角度地提问题,能敏锐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善问”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追求,也是教师要极力打造的。怎样引导学生善问、最终达成质疑问难意识的升华?可以有以下做法:一是引导学生抓住矛盾提问,例如: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而利用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为什么我们眼睛看到的景物却是正的呢?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假设条件提问,如:假如通往白岩山顶的公路只是一个斜坡而不修成盘旋状的,人们要上去容易吗?为什么?三是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提问,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如果变成自东向西会怎样?高塔如果搭成上大下小,它的稳定性好吗?为什么?
  这三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应该说都是“善问”,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当学生“会问”之后,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善问”。
  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而要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从引导学生“想问”、“会问”、“善问”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和科学社会实践,“问”出创新,“问”出价值,“问”出精彩。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既有发展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廉价土地和优惠税费政策吸引外部投资、产业布局以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社会发展上呈现出社会功能严重匮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8-01  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近年来,新三板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攀升,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在新三板市场申请挂牌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我们不难发现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是连接课与课之间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纽带。本文介绍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5-01  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是连接课与课之间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纽带。初中数学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十一册)数学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的】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利用公式计算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3-01  谈了多少年的阅读教学,但许多语文老师对阅读教学还存在片面的理解。有人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朗读教学,课堂特别强调学生进行朗读;有人认为阅读教学就是采用各种方式,如:默读、朗读、浏览等阅读形式进行读的训练。我认为阅读教学不仅仅讲究读的形式,更要注重阅读的成效,它是通过有层次地深入阅读,加强对学生的
我们公社从一九六八年以来,遵照毛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光辉指示,以大寨人为榜样,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山,建梯土,几年来,共开辟新茶园九千零一十亩,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9-01  但凡略熟悉教学的人都知道,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就是——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但是,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教学中仍处于一个尴尬
近年来,企业管控的失败案例频发,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种监督手段,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增值
城市规划的发展已趋于成熟,日益法制化、规范化,而旅游规划的发展尚处于在初级阶段,从规划类型角度来看属于非法定规划,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