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也成为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 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不能千年不变地用一个方法讲解“1 1=2”,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对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比如营销方案、瓶颈问题等。这样,教师既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这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的过渡,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立方体从不同角度剪开,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后总结立方体展开图的规律。
  由教向学的过渡,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以总结知识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其实,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些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 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在教学中,若学生到处可见教师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眼神,到处可闻“你真棒”“再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赏识性评语,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活动。好奇心是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天然本性。它是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萌发阶段。学生只有在这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得益于对开水掀开壶盖的好奇。好奇是创新的潜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爱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师生共同配合,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天长市铜城二中)
其他文献
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经历了文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文化建设体系的深化完善三个阶段。历经了70年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清晰对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社区教育功能定位的模糊
一、 给学生一些主动,让学生丰富一些感悟    语文的每篇文章,其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所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况,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体会文章内容。俗话说,落在猫爪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抱在手中的锣是敲不响的,如果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熄灭。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整体感知后,让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灵活运用,编制合理可行的教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导入,它有如说书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
儿童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文学形象的塑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成人配合“一切革命斗争”的儿童观主导儿童文学的创作。《申报·儿童之友》以图文并茂的
吴佩孚研究是近年来北洋史领域较受关注的课题,十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吴佩孚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人际交往、思想等展开,尽管成果不菲,但也存在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比较研
晚清危殆的局势,促使张謇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阻遏、困苦以及他对中国和世界大势的观察、思考,使他有变革政治的欲想。1903年,张謇应邀去日本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 引趣激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促使学习成功的秘诀。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1925年梁启超提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启动了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图书馆学的进程,在中国学术本土化中走在了前列。他从“读者”与“读物”两个角度论证了构建中国图书馆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