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延伸“度”的把握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延伸必须吃透教材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课内外衔接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怎么延伸,向哪个方面延伸,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达到什么样的延伸目的,都要以教材为本。如听了《麻雀》一课之后感触很深,有位执教者在同学们连文本表达了什么情感,甚至大多数同学对文本的朗读还存在很大难度时,就进行大量的课外延伸(文本内容讲读只用了25分钟,而延伸就足足用了15分钟),而且她还是上第一课时的内容。诸如让学生稀里糊涂地朗诵写母亲的古诗《游子吟》,还让同学们吟诵大量关于母爱的格言等等,我发现有些延伸跟文本一点都联系不上。尽管延伸得很远、很广,但对教学又能起多大实质作用呢?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去延伸,那文本的内容同学们如何消化呢?如果最终只能收获这些的话,那课外延伸又有什么必要呢?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上,文本才是教学的根本。在大力提倡向课外延伸的同时,也要反对为了延伸而对教材采取蜻蜒点水般提示一下的做法,力求做到恰到好处。正如一株树,只有根基牢固、营养丰富,它才会枝繁叶茂,否则,延伸的枝条再多再丰富,也会由于根基不牢,缺乏营养而枯萎。
  
  二、延伸必须找准衔接口
  
  引导学生吃透了教材的某一点,并对这一点有了深切感受和充分认识后,这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时机。然而,就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就某一点而言,可延伸的角度是呈放射性的。这时,我们就要冷静思考,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教学实际确定延伸的角度、方向。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我们向课外延伸,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而是着眼于要学生具备什么,学会什么,从而在某一方面从狭小走向广阔,从无知走向多识。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能得到较大提高。
  如在教《背篼》这一课时,在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于是出示一首诗《山娃子》,让同学们在这样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朗读,效果出奇得好,个个同学都是琅琅上口。
  因此,在把握住了教材根本的基础上,明确延伸的目的,就成了恰当地向课外延伸的关键环节。正如同只有瞄准了靶子,射出的箭才不会落空。
  
  三、延伸方式多样化
  
  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只有把握好了课外延伸的度,而且必须以教材为根本,找准延伸的切入点,选择行之有效的课外延伸,才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使学生拥有了自由翱翔的语文天地,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1974年1月,我从高中毕业回到了“鸡叫鸣三县、山大沟又深”的家乡——黄堡镇南沟村。  春节刚过,村长来找我,说:“保元,外村的老师嫌咱沟里条件太差,调走了。这一走,咱小学没有了教师。经村里研究,决定你来教咱村里的娃,你看咋样?”我一时为难了,我从没想到要当教师,就随口回答:“让我想想。”村长说:“你想想也好,咱村里没有学校,娃们上学就成了大问题。六七岁的娃娃要跑十多里山路去上学,太不方便了。”村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
书面表达题可以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此类比分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准确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书面表达知识和直接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素材进行练习外,我认为启发性地评改也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下面是我在书面表达题评改中所试行的五种方法。与大家共同商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如今,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时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觉得课后反思属研究范畴,太深奥,甚至认为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实际上,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记录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路径在临床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在我院分娩的妊娠高血压孕产妇予以选取,时间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行随机分组,
求最值是高中数学最常见题型之一,不同的题目,求法也不尽相同,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求最值(值域)的方法——几何法,对一些题目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可很快求出其最值(值域),几何法
尽管我们很不愿意针对正在发展、成长着的小学生提及“差生”、“学困生”这样的字眼,但我们确实也回避不了这类学生的存在。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伤,掌握好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寻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教育转化他们的对策。    一、了解学生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
学困生往往基础较差,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夯实基础对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不是打基础的阶段,但是教师仍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基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
形式与实效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实效上的“香远益清”,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却忽视了教学实效的“香远益清”,最终“形式”与“实效”的处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过程与目标的失策    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如苏教版三年的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的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