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式与实效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实效上的“香远益清”,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五彩纷呈,却忽视了教学实效的“香远益清”,最终“形式”与“实效”的处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过程与目标的失策
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如苏教版三年的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的导人:
(一上课,教师取出酷儿图象。)
师:酷儿知道我们班的学生聪明好学,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酷儿(录音):数一数教室里听课的老师中男女教师各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分别怎样解答呢?(学生纷纷起立,转身点数教室里男女教师人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算式。教师择要板书。)
酷儿(录音):你们真棒。我再考考你们,你们学校里男女教师各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呢?(学生小手如林。七八位学生回答都不正确。)
师:本校男教师15位,女教师36位。(学生恍然大悟)生:男女教师一共多少位?
生:女教师比男教师多几位?教师板书:36+15、36-15,
这样,执教者总算导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了。可是,时间已悄悄地过去十几分钟了。这位执教者“请出”学生喜爱的酷儿,企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的初衷不能不说是好的。但在“过程”与“目标”的处理上方法欠妥。与其请出“酷儿”,倒不如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又能突出过程的科学性。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口算的方法,训练口算的技能,那不是两全齐美的事吗?
二、“有序”与“有效”的失调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序教学。所以“有序”与“有效”应该融为一体。如果忽略了“有序教学”,那么,“有效教学”犹如海市蜃楼。
如,某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师出示例题:36-15,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如下:(1)30-10=206-5=1 20+1=21 (2)40-10=30 4+5=9 30-9=21(3)36-20=16 16+5=21……学生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令执教者欣喜满怀。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那一种。(接着出示另一道例题52-18,又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个性化张扬。这不仅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来,这堂课的起始阶段显得灵动而多彩,然而,执教者的一句“你们喜欢哪一种就选择那一种”,而使“有序教学”变得“无序”了。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忘掉在学生“众说纷纭”之后的比较和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诸多算法,择何者为佳;几种过程,取何者为简。如果缺少这一分析过程,那么,某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可见,教学的有序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三、实践与创意的失当
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是一种创意的表现。如果在实施新课标中变了“味”,那么,创意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
例,某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小数乘法应用题》时,给出条件“地球表面的是海洋”,让学生找出单位“1”,再补上一个条件,编一道小数乘法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下面是师生对话的片断。
生1:把地球的表面积看成单位“1”;
生2:地球的表面积为40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师: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少?对,960万平方千米。那地球表面积比960万平方千米要多得多吧。我们就假设地球表面面积为10亿平方千米吧。(据此,学生默默计算……)
上述教学片断,渗透了地理科学知识,使数学知识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不能不说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上动了一番脑筋。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缺乏科学性。地球表面面积需要假设吗?“假设”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如果仅是形式上的创新,那只是花瓶里的塑料花,外表艳丽,却无果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注意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成为学科综合型的教师。其实,教师只要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就会明确地球表面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因此,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时候,创新不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而是“实践”的孪生兄弟。创新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上的飞跃。科学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求真、求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能导致“实践”与“创新”的失当。
责任编辑 杨 博
一、过程与目标的失策
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序性,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如苏教版三年的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的导人:
(一上课,教师取出酷儿图象。)
师:酷儿知道我们班的学生聪明好学,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酷儿(录音):数一数教室里听课的老师中男女教师各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分别怎样解答呢?(学生纷纷起立,转身点数教室里男女教师人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算式。教师择要板书。)
酷儿(录音):你们真棒。我再考考你们,你们学校里男女教师各是多少?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呢?(学生小手如林。七八位学生回答都不正确。)
师:本校男教师15位,女教师36位。(学生恍然大悟)生:男女教师一共多少位?
生:女教师比男教师多几位?教师板书:36+15、36-15,
这样,执教者总算导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了。可是,时间已悄悄地过去十几分钟了。这位执教者“请出”学生喜爱的酷儿,企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的初衷不能不说是好的。但在“过程”与“目标”的处理上方法欠妥。与其请出“酷儿”,倒不如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又能突出过程的科学性。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口算的方法,训练口算的技能,那不是两全齐美的事吗?
二、“有序”与“有效”的失调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序教学。所以“有序”与“有效”应该融为一体。如果忽略了“有序教学”,那么,“有效教学”犹如海市蜃楼。
如,某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师出示例题:36-15,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如下:(1)30-10=206-5=1 20+1=21 (2)40-10=30 4+5=9 30-9=21(3)36-20=16 16+5=21……学生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令执教者欣喜满怀。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那一种。(接着出示另一道例题52-18,又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个性化张扬。这不仅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来,这堂课的起始阶段显得灵动而多彩,然而,执教者的一句“你们喜欢哪一种就选择那一种”,而使“有序教学”变得“无序”了。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忘掉在学生“众说纷纭”之后的比较和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诸多算法,择何者为佳;几种过程,取何者为简。如果缺少这一分析过程,那么,某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可见,教学的有序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三、实践与创意的失当
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是一种创意的表现。如果在实施新课标中变了“味”,那么,创意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
例,某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小数乘法应用题》时,给出条件“地球表面的是海洋”,让学生找出单位“1”,再补上一个条件,编一道小数乘法应用题,并列式解答。下面是师生对话的片断。
生1:把地球的表面积看成单位“1”;
生2:地球的表面积为40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师: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少?对,960万平方千米。那地球表面积比960万平方千米要多得多吧。我们就假设地球表面面积为10亿平方千米吧。(据此,学生默默计算……)
上述教学片断,渗透了地理科学知识,使数学知识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不能不说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上动了一番脑筋。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缺乏科学性。地球表面面积需要假设吗?“假设”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如果仅是形式上的创新,那只是花瓶里的塑料花,外表艳丽,却无果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注意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成为学科综合型的教师。其实,教师只要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就会明确地球表面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因此,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时候,创新不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而是“实践”的孪生兄弟。创新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上的飞跃。科学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求真、求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能导致“实践”与“创新”的失当。
责任编辑 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