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扎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与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1)营造“书香”氛围——激趣。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巧借“书本资源”——导趣。例如学完《三顾茅庐》后,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不少学生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3)利用“书评”手段——稳趣。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采取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运用指导策略,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适”即合适。时下书市的书,鱼龙混杂,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应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的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地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的特性,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口味性地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做疑问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第二、第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四是做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3)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
运用实践策略,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优越性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成语连赛”、“语文游艺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可抓住每周双休日、每年的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社会实践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里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阅读又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保持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阅读心理,不但对于提高阅读效益作用巨大,而且有助于人的心理平衡、情感调适,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总之,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阅读的面要宽,阅读的量还要大。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当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1-6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我们应当努力完成的目标。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与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1)营造“书香”氛围——激趣。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巧借“书本资源”——导趣。例如学完《三顾茅庐》后,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不少学生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3)利用“书评”手段——稳趣。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采取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运用指导策略,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适”即合适。时下书市的书,鱼龙混杂,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应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的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地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的特性,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口味性地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做疑问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第二、第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四是做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3)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
运用实践策略,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优越性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成语连赛”、“语文游艺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可抓住每周双休日、每年的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社会实践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里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阅读又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保持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阅读心理,不但对于提高阅读效益作用巨大,而且有助于人的心理平衡、情感调适,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总之,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阅读的面要宽,阅读的量还要大。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当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1-6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我们应当努力完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