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扎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与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1)营造“书香”氛围——激趣。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巧借“书本资源”——导趣。例如学完《三顾茅庐》后,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不少学生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3)利用“书评”手段——稳趣。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采取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运用指导策略,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趣”、“广”、“适”。
  “趣”即有趣。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专看文学书,也不好。”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适”即合适。时下书市的书,鱼龙混杂,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应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的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二是探求性地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的特性,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口味性地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质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做疑问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第二、第三两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文摘卡片,分门别类。四是做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3)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
  
  运用实践策略,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优越性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成语连赛”、“语文游艺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可抓住每周双休日、每年的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社会实践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里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阅读又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保持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阅读心理,不但对于提高阅读效益作用巨大,而且有助于人的心理平衡、情感调适,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总之,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阅读的面要宽,阅读的量还要大。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当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1-6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是我们应当努力完成的目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的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rs2221903和rs907715)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
苏州(大市)地区电子行业发展迅猛,许多电子行业外资企业相继入座。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更是云集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的电子和IT产业的跨国大企业,光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十几家。目前,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IT电子产业制造和研发基地。  为顺应本地区电子产业的发展需求,我校又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紧密把握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脉搏,坚持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汉承秦制,建立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在汉朝建立前,出身刀笔文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在刘邦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则物之时,萧何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使刘邦掌握了当时的户口状况,为后来汉代建立后户口统计奠定了基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事情之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几何递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观念纷至沓来,教师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应有哪些内涵?可用三重境界予以解读:望尽天涯——社会人的道德内涵;为伊憔悴——既为人师的道德内涵;  蓦然回首——超越教师的道德内涵 。    道德,在中国始于《荀子·劝学篇》,在西方源于拉丁文的morse,现代英语称之为morality。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背景,阐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讨论和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应用,并指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实际情况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和用人标准的相对稳定,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仍然只看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即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义务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也基本类同,进而导致师范院校的一些院系、学科也被迫改头换面。  在农村,大多数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本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摇篮的语文课堂却仍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闪耀其应有的光彩,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教学脱离生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除非是上观摩课、研究课,平时很少有教师采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往往都是采取“教生字——讲课文——作小
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教师们有了更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更多了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但课改在实施中也碰撞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淡化”和“偏颇”说说自己的思考。    在理论上,教师应认识到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习的分类是复杂而多样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有许多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