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情创新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国良,男,1972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高职称,湖北省当阳市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省中语会会员,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和省教研室《高中语文阅读探究》课题的负责人。被评为“宜昌市优秀教师”和“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
  
  李:马校长,您好!高中语文教学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争论的热点,您怎样认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马:谢谢!的确如此。90年代来各类报刊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热潮未断,持批评意见者颇多,使语文学科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但高中语文教师似乎都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既不妄自菲薄,也没有不屑一顾,也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成与败。总起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处于变革的一个阵痛时期:一方面迫于高考的评价体系和社会家长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重点仍放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教学基本上围绕如何抓“分”来展开,课堂教学手脚束缚,创新较少。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自身观念变革步伐加快,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迫切呼唤语文回归人文的本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综合素质,和学生一道快乐地学语文,而不是枯燥地去肢解文章,去教学生写应试的八股文章。
  李:是的,回忆中学阶段,似乎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很大的关系吧?
  马:我认为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真的不容易,教学时间越长,这一点体会越深刻。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普通话、粉笔字、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本专业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一颗博雅的心,浑身散发的文学气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继承。为什么呢?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语文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传统的语文性质,因定位工具性,比如现代诗歌和小说的教学反而容易忽略,而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会敏锐地解读这些文本,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内核,再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如现代诗教学,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诵读教学,体会诗歌意境,鼓励学生多写现代新诗。我校的一位语文教师也曾在校园樱花开放的季节,带领全班学生连续两天语文课围坐在树下观赏樱花,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自然的美,畅谈与樱花有关的诗与文学故事,我相信,这个班的学生对这位语文教师的课一定是印象深刻的。
  李: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文道统一”观念虽纠正了语文只强调思想政治的倾向,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统一,但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割裂,92年——2000年是凸显工具理性,应试特点突出,语文课也上得乏味,2000年后逐步提出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是一个大的飞跃,樱花课也许是一种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尝试。
  马:是的,语文教育最终要回归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的回归。“工具说”的理论起点为语言是工具,但实质上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展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关注人的生活。语文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都焕发异彩。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所选文学篇目,都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让教师与学生对文本能有独特解读,而不是参考书规定的不变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感悟,能像北师大王富仁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让学生说真话,动真情,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李:这样的的课堂教学相信教师会充满激情地教,学生兴趣浓厚地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使阅读教学迷失了教育人、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您如何看待评价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马:语文应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操与情趣,而不仅是为了写作的目的。目前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畅通,阅读平台也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城乡学生基本都能利用网络阅读,但目前高中生阅读现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迫于升学压力,大量精力花在题海训练中,阅读总量偏少,国家规定高中语文必读的篇目一般很难读完。二是传统文化与经典名著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缺失。学生基本上只听过名著的名字,但没有读过文本。如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至学生高三毕业,只有不到10%的学生浏览过,很多学生仅是从与他人交谈中了解一鳞半爪的内容,对外国名著的了解就更少了。三是网上大量的快餐文化,促成了学生阅读中的功利与浮躁心理,甚至把“恶搞”当成了经典。这种阅读中的短视行为,也是社会功利心态在学生心态中的一种折射,学生心灵受到文学的滋润不够,人文精神自然在阅读中缺失了。四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话语霸权地位,不能激发学生去很好地解读文章,创新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最终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李:高中生阅读量如此少,特别是名著也很少有人去读,令人惊讶。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能静下心,捧着原著读完的确需要氛围,你们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马:我们语文老师也为这些问题困扰,目前,还必需在现行教育模式中找到一种平衡,我校一直很重视阅读教学研究与教学,专门开辟有语文阅读实验室和阅览室,语文类各种期刊、报纸及文学名著一应俱全,创造了很好的阅读氛围,每周每班有两节课需到语文阅读研究室去上。我们力求在阅读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渗透阅读教学理念,遵循本民族的语言规律,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我非常赞同北京程翔老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等级划分。“习惯积累和了解”是基础等级、“体验感悟揣摩”属于中层等级,“评价、鉴赏和探索”属于高层等级,三个层次包含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理念,2007年初,经过省教研室批准,我校《语文阅读研究课》的课题正式立项,将随同湖北省2008年新课改方案的推行展开研究,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重视阅读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即使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文学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使命吧!
  李:阅读能熏陶人的心灵,读与写是不能完全分开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可能让高中生在写作中也遇到困难吧?
  马:正是这样,人文精神的缺失使90年后的部分独生子女在精神人格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高中生写作基本情况是这样:一是自身阅历有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少,大多数时间呆在学校和家里,大多数孩子对父母依赖思想较重,写作也养成了依赖心理,期盼依赖教师“点石成金”,依赖作文书“快速升级”。二是思想认识水平难以跟上。湖北省近几年高考作文平均分42到44分,高考阅卷教师在繁忙的阅卷中,能看到一些让眼睛一亮的作文,可不简单。并非苛刻要求学生。学生阅读功底浅薄,不重视人文学科,导致语言幼稚病与思想幼稚病并存。三是教学的短期务实思想都重于长期的人文修养,教师因为要评价教学业绩,只好引导学生抓分,抓好作文的几个老套路,甚至鼓励学生作文求稳妥,求中庸,把培养创新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而学生更是小心翼翼,不敢直抒胸臆,更不敢文思飘逸,捆住手脚在跳舞。试看,即使高考满分作文,教师们在赞赏其语言的不俗内容或形式创新的同时,难道没有嗅出其中沉重的气味,感受学生悲壮一搏的心怀吗?
  李:看来,中学阶段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了,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写着政治书或历史书语言风格类似的文章,面目可憎,灵性全无,如何走出困境呢?
  马: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曾经提倡“趣”,他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说”,即辞贵自然,强调独创,目前教学现状,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桎梏,运用心理学知识,释放学生的情感,彻底摒弃写作文即“戴上面具,穿上铠甲”的老思路。二是推行大语文观。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突出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阅历,认真观察生活,评说人与事,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三是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以自己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作文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会识别哪些是真正的美文,也可让学生通过作文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去培养兴趣。构建自己的创作观念。我校也在全国中语会申报立项了《创新写作实践》的课题,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我也相信,随着语文课改的春天的到来,高考评价机制及制度的改革,学生作文现状一定会改变的。
  李:谢谢马校长,您的观念反映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也对语文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马:谢谢您,我一直处于语文教学一线,我呼吁回归语文的真实,呼唤充满真情与创新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能成为学生的至爱。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作文教学与教材脱离,学生写作“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咬破笔杆,望烂青天”,换来的只是挤出了可怜的几个字后不断数数的无奈以及掐指计算是否到了规定字数的那份期盼。作文教学至今仍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那么如何与教材对接,充分开发利用课本资源呢?    一、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梳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句话时常在我耳边萦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我们在埋怨孩子基础差、脑子笨、不听话的同时,是否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孩子?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把他们当作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人”进行交流?日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周六,在清理家中抽屉时,无意间发现了女儿的几张小纸条,其中一张是班上的一位男同学写给她的“某某,我喜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尝试开展课前演讲活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想来,能有这样成效,循序渐进原则功不可没。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习得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得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而复杂、自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演讲活动自然也不例外。根据这一原则,我在开展课前演讲活动中认真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著有《书》、《诗》、《春秋》。他和弟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纂成《论语》。2500多年过去了,风霜雨雪,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社会更迭。然而,论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深邃的教育观念,博大的道德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人文思想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所传承,为西方国家的哲人所青睐。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新
大凡不爱好写作甚至厌恶写作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但慑于语文老师的“天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结果常常是文不对题、辞不达意的大段拼凑文字。语文教师对此往往摇头叹息。其实,学生并非先天欠缺“写作细胞”,如果在他们内心深处荡起情感的涟漪,拨动思维的琴弦,仍可翻起惊涛巨浪,弹奏天籁华章。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
合作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学记》中也明确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的都是这种合作学习精神。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有
一、异性美与爱之升华    综观唐末爱情词,因对方思想纯正、道德高尚而产生倾慕之心的几未这见,舞女才艺的赞美是有的。但她们获得爱情并非她们的才艺,妇女既已类似玩偶和装饰,性情的柔顺与容貌的美艳就格外受到重视了,一旦有了独特的性格,有了对理想信念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就有损于柔顺的最高美德,也贬损了她的娱乐和观赏价值了。这种思想观念无疑对唐宋爱情词的描写带来深刻的影响,造成对异性美的倾侧。  我们也注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教师的激情感染,营造课堂气氛。语文,较之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满怀的激情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
我省各普通高中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计划”,其核心理念之一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践。它全然不同于以往课堂的单纯传授、“满堂灌”、“一人唱独角戏”,而特别重视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这出大戏的真正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奇妙的对联》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布置预习,有的放矢    
关于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较难有统一定论。李白作为大家其思想受各家影响理所当然,不可否认。但诸多思想影响中,庄骚思想最为明显。  庄子和屈原都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庄子生活在宋国衰落时,统治者昏庸残暴。作为贫民,他远离政治,过着隐居乡间的生活。但他有傲骨,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能超凡脱尘,能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屈原为楚文化的代表。身为贵族,他是政治家,力行者,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遭打击后还时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