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风》中李白的庄骚思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较难有统一定论。李白作为大家其思想受各家影响理所当然,不可否认。但诸多思想影响中,庄骚思想最为明显。
  庄子和屈原都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庄子生活在宋国衰落时,统治者昏庸残暴。作为贫民,他远离政治,过着隐居乡间的生活。但他有傲骨,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能超凡脱尘,能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屈原为楚文化的代表。身为贵族,他是政治家,力行者,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遭打击后还时刻不忘民族的命运。也曾想过超脱,但他的血统使他无法与楚国分割开来,使他整个的心沉浸在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理想的追求中,难以自拔。
  显然,庄骚思想是不同的,而“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使二者融合。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的自由心境,他强调“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的自由境界。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形象,有远大抱负,积极用世,心牵国家,一旦理想和信念被否定,他便不惜生命以死来捍卫。
  山水氛围陶冶了诗人的性灵,庄骚诗魄启迪了诗人的哲悟。正如同清朝龚自珍所评:“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两种思想的并合,是与李白本人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天浑融之境。与屈原相似的忧国忧民以及远大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在国家的厄运面前,李白痛苦而崇高的灵魂仿佛成为庄子和屈原形象的浓缩与映射。
  李白早年在家乡时就与道士交往,访问道教名山。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峨嵋山》之类的诗。开元十二年,李白辞亲远游,遇到道士司马承祯之后,又与道士元丹丘成为密友,他们游过道观,与许多道士谈玄论禅。被女道士持盈法师(玄宗妹妹)推荐召入朝廷。赐金放还后加入道教,开始了道徒生涯。后者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是压抑而忧郁的,和庄子一样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
  “酒隐安陆”十年间,李白踏遍三楚故地,被灿烂的楚文化所感染,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对理想的追求与他“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结合起来,以待踏上仕途。写下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和具有荆楚风味的诗赋。
  忘情于世却又执著于世的李白,对庄子和屈原推崇备至,在不同时期,两种思想在他身上交替闪现。公元755年,安禄山陷都洛阳时,李白正在江南过着游仙访道的生活,变乱给他精神上的震撼,使他从虚无的追求和超现实的心情中猛醒过来,感到了社稷的危难。
  《古风[西上莲花山]》正是这一时期所作,其中庄骚思想最为明显。“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作通过浪漫的游仙,虚构了一个飘渺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凄残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人民苦难的关注。表达的不仅有庄子超脱矛盾状态的情感,而且有关心国家政治,力图挣脱的屈原式的情结,是诗人挣扎于庄屈之间的明证。
  诗的前十句,主要写自己登华山而游仙。诗人登上莲花峰,看见了华山仙女。诗人身在江南,却幻想在西岳的奇峰登天,这一方面是因它高耸入云,登其巅可府瞰茫茫秦川,易于看清洛阳局势;另一方面又因华山自古为道山,有老聃在该山的许多传说,这与诗人的宗教信仰一致。众星璀璨的天宇,仙女们手拈莲花,飞升太清,在广宇中飘然行走。这与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的思想吻合,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开始展现。下四句,自己被仙女邀见卫叔卿,并随之升空遨游。卫叔卿以为汉武帝好道,于是驾白鹿去谒见,武帝却待以君臣之礼,卫失望离去。后武帝派人寻访,见其与人博戏,遂不用。诗人与卫叔卿有过类似的遭遇,41岁时曾被道士吴筠举荐给玄宗,留长安三年,一直不受重用,后遭权贵谗言,无奈“恳求归山”参拜仙人卫叔卿,恍惚间自己与仙人同游,回到可以自由驰骋的天上,飘逸的个性在“庄”的思想中得到完美的再现。
  最后四句,诗人与卫叔卿翱游于太空之上,低头鸟瞰,被胡兵占据的洛阳,百姓惨遭屠戮,而叛贼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自立朝廷。面对触目惊心的惨景,诗人陷于无限忧伤中,社会的动乱惊破了想超脱现实的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就像屈原“神高驰之邈邈”时“忽临睨夫旧乡”(《离骚》)一样,这种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感情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类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李白的一生,庄屈二家思想在其身上的表现是有发展变化的,庄子的清高与傲骨,屈原的不屈服黑暗,都能引起李白的共鸣与倾慕。随着李白在人生仕途上的顺逆,二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着不同的地位。但又因生活时代与境界的不同,因此他既不像屈原那样身系楚国贵族而表现的不可自拔,也不像庄子那样与统治者划清界限,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在现实的悲剧面前,庄、骚思想成为他化解痛苦的精神支柱。
  
  丁润选,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其他文献
谈起文言文阅读教学,局外人自然坦然,而行内人可就瞠目结舌了。都说文言文不好教,多讲了,不行,会落下个“面面俱到”或“满堂灌”之嫌;少教了,也不行,会扣上个“丢三落四”或“耍花招”之冕。如何是好?我也曾踌躇,但是不管怎样,既然入了这一行,天塌下来会有高个子顶着,说几句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也就不怕别人笑话了。如果要说,文言文教学有什么玩意儿的话,不妨抛出三板斧,接着也罢,不接也就算了,其它枪法免谈。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作文教学与教材脱离,学生写作“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咬破笔杆,望烂青天”,换来的只是挤出了可怜的几个字后不断数数的无奈以及掐指计算是否到了规定字数的那份期盼。作文教学至今仍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那么如何与教材对接,充分开发利用课本资源呢?    一、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梳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句话时常在我耳边萦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我们在埋怨孩子基础差、脑子笨、不听话的同时,是否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孩子?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把他们当作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人”进行交流?日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周六,在清理家中抽屉时,无意间发现了女儿的几张小纸条,其中一张是班上的一位男同学写给她的“某某,我喜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尝试开展课前演讲活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想来,能有这样成效,循序渐进原则功不可没。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习得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得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而复杂、自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演讲活动自然也不例外。根据这一原则,我在开展课前演讲活动中认真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著有《书》、《诗》、《春秋》。他和弟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纂成《论语》。2500多年过去了,风霜雨雪,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社会更迭。然而,论语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深邃的教育观念,博大的道德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人文思想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所传承,为西方国家的哲人所青睐。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新
大凡不爱好写作甚至厌恶写作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但慑于语文老师的“天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结果常常是文不对题、辞不达意的大段拼凑文字。语文教师对此往往摇头叹息。其实,学生并非先天欠缺“写作细胞”,如果在他们内心深处荡起情感的涟漪,拨动思维的琴弦,仍可翻起惊涛巨浪,弹奏天籁华章。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
合作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学记》中也明确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的都是这种合作学习精神。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有
一、异性美与爱之升华    综观唐末爱情词,因对方思想纯正、道德高尚而产生倾慕之心的几未这见,舞女才艺的赞美是有的。但她们获得爱情并非她们的才艺,妇女既已类似玩偶和装饰,性情的柔顺与容貌的美艳就格外受到重视了,一旦有了独特的性格,有了对理想信念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就有损于柔顺的最高美德,也贬损了她的娱乐和观赏价值了。这种思想观念无疑对唐宋爱情词的描写带来深刻的影响,造成对异性美的倾侧。  我们也注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教师的激情感染,营造课堂气氛。语文,较之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满怀的激情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
我省各普通高中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计划”,其核心理念之一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践。它全然不同于以往课堂的单纯传授、“满堂灌”、“一人唱独角戏”,而特别重视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这出大戏的真正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奇妙的对联》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布置预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