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解决问题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解题思路分析,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数学语言的表达、解题思路的把握和解题计划的确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维环节,它们是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核心。它具体体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揭示解决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这涉及问题能否被顺利解决这一基本目标。
  【教学过程】
  出示猴妈妈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桃;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师:通过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可以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因为猴妈妈采的23个桃和树上还剩的5个桃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就可以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师: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看问题,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需要知道猴妈妈采了多少桃和树上还剩多少桃,而这两个条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它们加起来就行了。解决问题还可以怎么做?
  生2:我们还可以先看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条件,再从条件求出问题。
  师:对,那你说说这道题目怎么从条件求出问题?
  生3:将题目已经知道的23个桃和树上还剩的5个桃加起来就是要求的树上原来有多少桃。(老师板书)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采了23個桃 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用分析法引导学生从问题“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开始分析。通过有结构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理清本题的思路。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树上原来的桃”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即“采了23个桃和树上剩下5个桃”,那么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只要将这两部分合起来,而这两部分是已经知道的,所以直接相加就行了。接下来教师又用综合法加深了对本题的思路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了数量关系。比如:题目中已经知道了猴妈妈采了23个桃和树上还剩下5个桃,通过把这两个条件直接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也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这个分析的过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揭示了思维的过程,又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推动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形成。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列式解答这一例题,而应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领悟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掌握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重视引导反思,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说:“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反思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由此看来,反思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
  师:我们一起回过来看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
  生1:将采了23个桃加上还剩的5个桃就等于树上原来有多少桃。
  生2:可以从问题去做,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去做。
  生3:只要问题是求原来有多少就知道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就用加法来计算。
  继而教师又出示,“小猴家原来有一些桃子,猴妈妈又采来了5个桃,现在一共有28个桃,问原来有多少个桃?”仔细想一想,这里求原来有多少桃还是用加法来计算吗?
  指名回答,追问:怎么看要求的问题是不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呢?
  生4:我们看要求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分成已知的两部分,如果是就是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就用加法来计算。
  生7:原来我们学过的知识是,已知道原来一共的桃子和采了的桃子,求树上剩下的桃子。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已知道采了的桃子和一共的桃子,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这两道题目都知道采了的桃子,而原来的桃子和还剩的桃子要求的和知道的交换了。
  【分析】
  本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意、解题思路和解题途径进行反思,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将本题进行发散,将旧知与新知进行联系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用加法,它也可以用减法。还有对一共的量、去掉的量和剩余的量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原题中这三个量是用去掉的量加上还剩的量就等于一共的量。反思中教师又出了一道学过的“求剩余的实际问题”,用原来一共的量减去去掉的量就等于还剩的量。教师通过对原题进行发散延伸,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因此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同时有效的反思教学也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科学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引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神秘的科学大餐,品尝可口的科学大餐,享用神奇的科学大餐,是小学科学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怎样引领孩子们去品尝探究这科学大餐,怎样放手让他们去享用这科学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去实践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激励者、参与者、创新幼芽的培育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张扬个性,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一片盲区。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小学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领悟音乐欣赏课的魅力;创编课堂舞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制作乐器,为学生打开创作之门,从而全面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这一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好玩、好动、精力不集中等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让很多教师甚是挠头、无计可施,而教师如果能夠巧妙使用有效激趣的策略,必将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活跃又效果显著,语文课堂也必将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根据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本文略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趣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学
引言  目前社会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日趋提高,但小学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多数学校因美术非考试科目,教学安排课时很少;有的学校投入的资金少,设备和师资力量也相应不足。归根结底,上述现象是由于对美术对身心培养作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小学生处于身心形成的转折期,对事物充满热情,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不但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开发心智,还有利于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
战略研究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传统。早在西周甚至以前就有关于谋划战争全局的记录,“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虽然尚处于经验总结的阶段,但是“有关战争谋略的运用已略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