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检测与评价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dongt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须经常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却很难进行检查、反馈,往往是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测与评价呢?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举行读书交流会就是检测评价课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常用的读书交流会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不定题读书交流会。学生通过交流会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收获向大家汇报,与大家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向同学推介自己所读的好书。教师借此了解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另一种是专题读书交流会。是就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看的好书进行交流,可在交流会之前的一段时间通知学生进行阅读并做好交流准备,有时间的学生可反复阅读。交流会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体会,可辩可论,相互启发,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激发出更多的乐趣。
  那么,如何利用交流会来进行检测与评价呢?现以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鲁滨孙漂流记》专题读书交流会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让生命更精彩!
  ——《鲁滨孙漂流记》专题读书交流会
  主持: “鲁滨孙在孤岛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了下来,让我们深感敬佩。我们应像他一样热爱生活,无论生活有多困难!据调查,我们现在有28%的小学生遇到挫折束手无策。”(拿出调查表。之后,又以一则鲁滨孙的故事把大家带进了交流的状态之中)
  生1: “他很有毅力,做出了超乎我们想象的事情。”
  生2:“我再讲故事就没意思了。我对鲁滨孙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我把鲁滨孙的日常生活和自己作了一个比较,最后的结论是:我缺乏毅力!”
  生3:“要朝着确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4:“昨晚我又一次重读原著,又有了新的体会:鲁滨孙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他自幼不满父母的安排,即便身处绝境的他也从不绝望,他总在行动!”
  生5:“他生活有计划,考虑问题目光长远。”(出示一张鲁滨孙在岛上制作的作息安排表)
  生6:“鲁滨孙漂流记虽充满传奇色彩,但鲁滨孙善于运用智慧克服一切困难,整个漂流过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生7: “赞扬的太多,好听的话太多,能不能就鲁滨孙的漂流说些建议、不足。比如,他在岛上耗的时间太长了(18年之久),人的一生太短了,经不起太多的消耗。”
  生8:“也许,他在岛上的生命更精彩;也许,他回到大陆就会被社会文明所淹没;也许,桀骜不驯的鲁滨孙精神就无所体现。毕竟,只有当完全融入大自然,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凸显。”
  ……
  结语(主持人):
  “读《鲁滨孙漂流记》,就仿佛和作家笛福对话,就好像和主人公鲁滨孙交友,同学们真切地感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大家今后读更多的好书,交更多的好友,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为方便、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的不同设计了检测与评价课外阅读的参考标准(如表)。读书交流会结束后,我们根据本次读书交流会实录对学生开展的专题阅读做了定性和定量评价。
  通过读书交流会检测、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既可以根据交流的实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量性评价或质性评价,还可以通过交流会来促进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通过检测、评价,学生及家长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定量、定性评价之后,可以对自己的阅读状态进行调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信心,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定期举办的交流反馈,可以动态反映出学生课外阅读的状态,进一步让隐性的评价在动态的评价规程中逐步获得显性化。
  课外阅读检测评价活动化,可以避免课外阅读检测习题化倾向,符合新课程理念,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伏龙肝又称灶心土、灶中黄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本草便读》载:“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由此可见
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热是人们所熟悉的,它是有形之火。而中医理论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火",它是无形之火。识别这种无形之火是需要从人体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来判断的。
产生未老先衰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常吃一些易导致人早衰的物质是其重要原因。含铅食品———铅会使脑内去钾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明显降低,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
近几年来,天津一中年逾古稀的老校友,每季度按固定日期聚会一次。这些次聚会,人员有减无增,有的因病不能参加,有的驾鹤西去。大家感叹生命短暂,品咂人生况味,仿佛那达摩克拉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情境的创设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诸多“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情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    一、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错位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一种手段,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作为中国儿童的母语文化启蒙课程,小学语文理当立足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的审美趣味来学习语言和文字,重在为儿童打好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本文仅从语趣的角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几个解读策略。  一、浅吟低唱,感受音乐趣味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划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如,五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提倡“以瘦为美”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遵循语文学科规律的前提下冷静思考,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瘦身”之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追求自然情境,不做刻意雕琢修饰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茫茫原野上,生长着一种气味芳香的草本植物。古时民间多用它医治霍乱。它的叶子如同豆叶,古人称豆叶为“藿”,加之它那浓烈的香气,文人便把这种野草叫作“藿香”
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十分重要,不但能降低服药剂量,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还能控制轻度的血压升高。那么,如何饮食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呢?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儿童手脑“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造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幻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根据诗句的意思作一幅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  (生先沉思,稍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