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因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受苦之人精神上解脱之需要为佛教流布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时机。佛教艺术随着佛教而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陶瓷器装饰纹样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南北朝时期,陶瓷器的纹饰发生了变化,莲瓣纹和忍冬纹大量出现。显然,莲瓣纹和忍冬纹的出现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因素直接出现在陶瓷器上,对于拓展陶瓷领域和丰富陶瓷器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莲花纹是古代陶瓷器流行的装饰纹饰。我国自古有爱莲之俗,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书就有关于莲花的记载。《诗经》中有载:“彼泽之狈,有蒲有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载:“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中国古人始爱莲之风与佛教并无关系。历代文人对于爱莲之风不减,并赋予它清雅孤高的品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亵玩”。中国古人爱莲之说可见于众多记载,正是由于爱莲之俗,莲花纹也就自然的被人们当做装饰的纹饰之一。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图1),该壶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莲瓣的纹样来源于莲花,莲花统称荷花,古称芙蕖、芙蓉、水芝、水华等。田自秉对于春秋莲鹤方壶上莲花纹的解读是:“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河北滦平县战国贵族墓也出土了带有莲瓣纹壶盖的莲瓣壶。佛教传入中土以后,莲花在佛教中被赋予了特殊而神圣的含义。莲花代表“净土”。《无量清净尘经》云:“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另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降生在莲花上,后在菩提树下成道,因而莲花是佛教修持圆满的标志。南京东郊灵山出土的南朝青釉莲花尊腹下部都出现了贴花菩提叶一周。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莲花尊上的菩提叶装饰正印了这一传说,并广为佛教徒所接受。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传,中国传统的莲花内涵与佛教圣花的含义相融合。在南北朝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人们對于莲花的传统审美意识加上佛教对于莲花的特殊内涵,莲瓣纹纹饰盛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虽然纹样外形与之前无多大差别,但是从内在上看,已经包含了佛教的一些象征意义。李纪贤认为“莲花作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信佛民众的增多,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大量修建,佛教艺术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莲花和忍冬纹饰也大量的出现在陶瓷装饰上。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大量带有莲瓣纹的碗、罐、尊等陶瓷器实物出土。从众多的出土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莲瓣纹式样大多直接来源于云冈、龙门等石窟的柱基,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南京东郊灵山出土的一对青瓷莲花尊(图2),尊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口有一圆形盖,中央有一方钮,钮四周雌塑肥厚短小的覆莲两层,周边饰竖立的三角形锯齿状变形莲瓣一一周和刻画瘦长莲瓣纹一周,莲瓣下垂,瓣尖上翘。腹下部饰仰莲纹两层,底足为喇叭状,饰覆莲纹两周。各层莲瓣均向外翻卷,丰腴肥硕,整件器物层层叠叠的饰有莲瓣纹,看起来蔚为壮观。
  南北朝莲花尊均有实物出土,也出土了一件北朝青釉莲花尊(图3),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2层与第3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其形制稍小于青瓷莲花尊,同图2一样,器物周身遍饰莲瓣纹,集贴、印、堆塑、刻画、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这一时期的罐也多有出土。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的青瓷莲瓣纹盖罐(图4),通高6.9厘米,底径4厘米。盖面满饰复线莲瓣纹14瓣,分上下两层重叠,下层莲瓣仅露莲尖,罐身上半部分如同盖部满饰复线莲瓣纹。如图六,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高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6厘米。有一饰双层莲瓣纹盖,莲瓣纹为上下各8瓣,肩部和颈部都饰有莲瓣纹,肩部覆莲纹两层各13瓣,颈部为仰莲纹15瓣。河南省濮阳李云墓出土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8.4厘米。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下覆刻莲瓣纹(图5)。这一时期的莲瓣纹作为陶瓷器上的主要纹饰出现,是主流纹饰,也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刻画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图6)。这件出土实物装饰纹饰一改前代的装饰风格,周身饰有丰满的莲瓣纹,莲瓣纹式样与这一时期佛教所用莲瓣纹饰的风格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丰满圆润的莲瓣,仰莲纹和覆莲纹的大量使用,这些纹样风格的使用在云冈、龙门等石窟可以大量看到。
  均有装饰莲瓣纹的南朝、北朝陶瓷器物出土,由于地域差异,其风格也略有不同。莲瓣纹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其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或变形,或作为一种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的肩部、颈部,如五代宋初莲瓣纹变成长条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莲瓣纹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从而成为一种优美的装饰题材。万长林指出:“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已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这种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忍冬纹是古代纹饰题材之一。忍冬又称金银花,为多年生长的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冬而不凋萎,故而得名。构成方式是以“S”形为基本骨架,在其两边分别生长出双叶或单叶。在陶瓷装饰上以3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的茎蔓两侧,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体纹饰。忍冬纹是在东汉末年时由西方传入,魏晋南北朝时甚为流行。闫琰在《浅析忍冬纹装饰图案的应用》一文中述到:自从忍冬纹引进之后,优美生动的图案便日益丰富了起来,忍冬纹激发了合乎中国审美理想的新的装饰样式的形成。同时他还认为,忍冬纹被大量的运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忍冬纹是一种变形植物花纹,是生命及命运树的简写形式,并与象征着佛诞生的莲花一起存在。具有代表性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图7),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到隋代继续采用忍冬纹,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缠枝卷蔓的枝叶纹所代替。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传,佛教艺术的主体纹饰一莲瓣纹、忍冬纹在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成为南北朝时期陶瓷纹饰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田自秉、吴淑、田青,中国绞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于9月29日在合肥市开馆,届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安徽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2万件,其中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此次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新馆,除了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基本展陈外,还有《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四个特色专题,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成迎首展  10月8日,位于首义
期刊
在现代知识领域中,由于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屡遭人们质疑。文物艺术品鉴定要适应社会需要,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作为文物艺术品识别的战略中心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为文物艺术品鉴定纳入物证司法鉴定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才是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正确出路。本文就目前文物艺术品现状以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技术在文物艺术品物证鉴定体系
期刊
张掖大佛寺卧佛,塑于建寺之初,现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历经西夏、元、明、清近千年的维修补塑,保存至今。塑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是古代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一大创举。     涅槃一词,是由梵语转译而来。早期汉译经典中,多音译成泥洹,也有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者。原指吹灭烛火,或是蜡烛熄灭后的状况,中文意译为寂灭或灭度。后又转喻为将无穷烦恼的燃烧火焰灭尽的状态,也就是远离了现世的生死之
期刊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多元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佛寺建筑的杰作,代表了当地古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它是集建筑、塑像、雕刻、壁画、经籍及其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张掖,亦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汇集,在面积为4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襟带、经纬四极,颇具“腾蛟起凤,虎踞龙盘”之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
期刊
一、中西雕塑文化内涵之区别    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自周始,宗法已备,其后商君,始皇封疆设陌,使中华文化世代相承,虽多次历经文化的整合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均以融会贯通和发展为最终结果。尧舜禹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奴隶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统一、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殷商之时,“巫师文化”盛行不仅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起到了稳固作用,还成为隐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后,儒道互补的思想與秦
期刊
日前,由中国收藏家協会主办、深圳收藏家協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组织发展创新研讨会在深圳举办。大会为期两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张建新、中国收藏家協会会长罗伯健、中国收藏家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晋英,以及全国收藏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迎大运中国第九届体育收藏展览”开幕式,并围绕当前中国收藏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讨论,共谋中国收藏组织
期刊
2004年,《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
期刊
晚明时期,嵌螺钿漆器开始在全国流行,此工艺以制作巨匠江千里的作品最有名。江千里是江苏扬州人,字秋水,王士祯《池北偶谈》和朱琰《陶说》皆称他“善镌嵌螺钿漆器,技艺精湛”,清代诗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也有“江千里治嵌漆……皆名闻朝野,信今后传无疑也”的记载。到了清代以后,“千里”已经成为螺钿工艺的一个品牌,许多名贵的螺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底款,苏浙甚至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可见江千里作品的认知度
期刊
八大山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写意画大师,他的绘画风格开一代风气之先,备受推崇。  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过:“在中国艺术史里,从王维到现在,这一千一百六十年间,不少高品的艺术,但是怎能比得上八大与石涛的伟大,永远在艺苑里,放射不朽的光辉?”  郑板桥也曾经这样说道:“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扬州。”这句话虽然是很久以前的断言,未必准确。但是从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喜爱八大的作品看来,“名满天下”这几个字
期刊
幸运的错误    李广宁,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在我国古陶瓷界经常能听到这一熟悉的名字。他对古陶瓷的热爱和对安徽省的文物保护与古陶瓷鉴定的默默贡献,让人们备加赞赏与叹服。如今这位花甲老人虽已退休,但仍然被单位返聘,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  李广宁先生的入行源于一次幸运的错误。上世纪七十年代,身为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学生,“上大学简直是一种奢侈,因为上大学需要推荐,只有‘根红苗正’的工农兵才有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