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红山古玉的沃土上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ongshan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此,人们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刘永胜。
  1955年,刘永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母亲无力养活一家人,就被同母异父的大哥接到了鹤岗。为了填补家用,他高中没念完就下了煤矿。年纪弱小的他,承受着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体力劳动。但他从不叫苦,因为他必须为贫穷的家庭出一点力。可谁知天不从人愿,在一次事故中受了轻伤。伤好之后的当年,他参军入伍,当了一名野战军战士。退伍后他又回到鹤岗,在鹤岗二轻局当了一名宣传报道干事。勤奋加富有灵性的刘永胜,凭着一股自学精神,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脉络,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上,在鹤岗,俨然成了一个“名人”。
  一次,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到鹤岗选拔记者,事先,他们先从学历、文笔等几个方面框定了一个范围。经市委常委会讨论,推荐了两个人。新华社的领导经过考察,一个都没有相中,就准备起程回哈尔滨。这时,市委宣传部长跟他们说:“我们这还有一个人,名叫刘永胜,不符合你们定的条件,但他的文章写得好,从发稿的数量来说,在鹤岗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倒引起了新华社领导的兴趣,决定留下来见见这个年轻人。他们把刘永胜找来,先给了出他一个“命题作文”,考考他的写作能力和反应能力。他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思路清晰,干净利落,新华社领导十分满意。就这样,他成了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驻鹤岗的地方记者,他的工作也由二轻局调到了市委政研室。
  一个没有受过新闻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新闻行业,成了一名骨干。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任职于《东北经济报》《工人日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站,先后担任过记者、主编、站长等职。由于业绩突出,后来,他正式调进《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这些我国顶级媒体的身份,让许多人眼红。可在2000年,刘永胜竟出人意料地办了“内退手续”,离开了《人民日报》记者站,那是因为红山文化。因为当他接触红山文化之后才发现,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仅靠业余是远远不够的,一边当记者,一边搞红山文化研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决定摆脱一切与红山文化无关的事情,一门心思地来从事红山文化的研究。
  自从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研究著作及理论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且成系列成体系地进行研究,应该说刘永胜是第一人。刘永胜从研究红山古玉器入手,可谓执了红山文化的牛耳。因为一提到红山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件造型优美的C形玉龙,它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标志。玉器是人们认识红山文化的入门向导。
  刘永胜与红山古玉结缘,实属偶然。
  说起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对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1994年,刘永胜任职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那年9月的一天,他在外地采访,一位朋友拿了几件玉器,让刘永胜给看看是什么年代的,干什么用的,有没有价值。可那时在刘永胜的头脑里,玉是一张白纸,他拿着这几块玉,十分尴尬,难为情地说:“我找人给看看。”
  刘永胜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局的古玉专家,两位专家先后拿着这几件玉器,翻过来调过去地看,看了半天才说:“这是红山文化古玉器。”当向专家求证探索古玉器承载的深层次宗教内涵时,二位专家说:国家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在这个领域才是行家。为把握起见,他们把刘永胜介绍给了中央民族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吕大吉。吕先生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红山古玉器,并说这是十分珍贵的古玉器。当时,吕先生刚刚完成了《史前宗教文化》系列巨著的编撰工作,书虽然完成了,但仍有遗憾,那就是对古玉器的论述,因实物太少,谈得极不充分。他对刘永胜说:“红山古玉文化内涵领域的研究是个空白,你有时间的话可研究研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刘永胜迷上了红山古玉。打那以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能够动用的资金,都用在了红山古玉上。所有红山文化的遗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凡是出现红山古玉的地方,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时,他还拜访了许多红山文化研究专家,收集了大量的红山文化著作和论文。这时他发现,摆在面前的虽然是一枚红山古玉,但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块玉,它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要想啃下红山玉研究这块硬骨头,光靠热情、干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基础理论装备。面对着庞大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工程,对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刘永胜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从1994年第一次接触红山古玉,到2004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前后只用了10年时间,之后其他三本专著又陆续跟进,使刘永胜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个系列。
  许多专家曾这样评价他的《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这本专著,就其内容而言,属于考古与博物的专业领域。通过具体撰写,我们发现它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如古玉文化与宗教研究,虽然它本身是考古与文博的学科,但在研究中必须运用与深入涉及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古文知识。所以,它又交叉到古汉语文学科领域。又如古玉造型、纹饰、沁色等鉴识研究中,必须应用美学与工艺美术领域的知识,由此它又涉及到美学、艺术、音乐等交叉学科。如此等等,在全书研究与撰写过程中,大容量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实属必然,多学科必须最终整合归结在古玉文物研究这一特殊对象身上,因此说,这部专著填补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术空白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对红山古玉的研究,刘永胜都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比如在《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中,对螺蜗形玉器的论述,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作者先是考证玉的产地,然后分析它的沁色,这属于考古学的范畴。通过对玉器形制特征的分析,由螺联系到累祖,由蜗联系到女蜗,由动物崇拜、宗教崇拜到先祖崇拜,让人们看到了这件古玉器上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信息。通过对纹饰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了“在螺体表面,还运用了平行凸棱纹与隐回纹,使玉器犹如注入了生命活力一样,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接着又分析这件玉器的磨工技术,这又属于工艺学的范畴。可见对红山古玉文化的研究,没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是根本不行的。
  玉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许多古遗址中都不同程度地出土过古玉器,但像红山玉器形之多,功能之多,数量之多,则是很少见的。其中表现出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天体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不多见的。从出土的红山玉来看,有乐器、佩饰、随葬器、冠饰、仪仗器、军徽、印信等,这种丰富的器形实属难得。另外它表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纹饰美、曲线美、韵律美、创意美等审美内涵,也都是出类拔萃的。正因为红山古玉器有了这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才会让刘永胜着迷,才会让他放弃一切,集中精力专门从事红山古玉器的研究。因为刘永胜在红山古玉器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被内蒙古民族大学请去做专题学术报告,并先后被吉林师大东北文化研究院特聘为客座教授,被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分院和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特聘为教授,有的大学担任课题研究任务,为黑龙江大学考古专业、黑龙江江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讲授了红山文化古玉器专题课……根据刘永胜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还后晋升为文物研究员和教授两个领域的正高职称。
  一个没有受过考古专业专门训练的“草根”,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杀入了考古界,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四本关于红山古玉的研究著作,在我看来,够专业的了,够系统的了,够完备的了,应该划上一个句号了。可刘永胜却说,关于红山古玉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前面只是一个浅层次的介入,真正的分专题系列研究才刚刚开始,必须继续研究下去。我们期待着他更多的新作问世。
其他文献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是中国古代以忠君为标志的家法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礼记·月令》中即有关于每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说明在西周时为老者授几及扶杖的制度已经形成。及至汉代,独尊儒术,强调以孝治天下,敬老尊老成为时尚,并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制度,一项国策。朝廷不但每年都要举行敬老活动,而且还颁发诏令授年高者以王杖,明确制定了优待老人的一系列办法。汉成帝建始年
期刊
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隆重开幕  金秋十月菊花飘香,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开封市政府、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10月17日至21日在古都开封举行,论坛组织了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的《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藏都论鉴 专家与藏家间的直面    10月19日上午9时,作为第三届中国收
期刊
通过若干作品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王原祁的早期绘画绝大多数似乎仍在沿袭元代文人画的模式。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王原祁开始试图冲破对元代样式的模仿,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那时,王原祁在娴熟黄公望的基础上,优游于宋元诸大家之间,尤其致力于王蒙、吴镇与高克恭,并形成了“龙脉”的结构意识,主张“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将画面结构安排脱离山水之真实景物,将古代大家、名作之树石、丘壑当作图形符号,
期刊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携一个瓷盘找到我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称该盘系海外带回,因底部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故将其带回祖国,并洽我馆是否有意收藏。  初看该盘(即下文中的盘二),中间是五个蝙蝠环绕一个大红“囍”字,盘边是双龙戏珠图案,并饰有云纹、寿桃纹,外围是一圈万字纹,盘边饰以金边,背面盘底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因持有人也不能确定该盘的真
期刊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于9月29日在合肥市开馆,届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安徽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2万件,其中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此次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新馆,除了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基本展陈外,还有《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四个特色专题,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成迎首展  10月8日,位于首义
期刊
在现代知识领域中,由于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屡遭人们质疑。文物艺术品鉴定要适应社会需要,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作为文物艺术品识别的战略中心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为文物艺术品鉴定纳入物证司法鉴定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才是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正确出路。本文就目前文物艺术品现状以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技术在文物艺术品物证鉴定体系
期刊
张掖大佛寺卧佛,塑于建寺之初,现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历经西夏、元、明、清近千年的维修补塑,保存至今。塑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是古代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一大创举。     涅槃一词,是由梵语转译而来。早期汉译经典中,多音译成泥洹,也有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者。原指吹灭烛火,或是蜡烛熄灭后的状况,中文意译为寂灭或灭度。后又转喻为将无穷烦恼的燃烧火焰灭尽的状态,也就是远离了现世的生死之
期刊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多元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佛寺建筑的杰作,代表了当地古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它是集建筑、塑像、雕刻、壁画、经籍及其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张掖,亦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汇集,在面积为4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襟带、经纬四极,颇具“腾蛟起凤,虎踞龙盘”之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
期刊
一、中西雕塑文化内涵之区别    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自周始,宗法已备,其后商君,始皇封疆设陌,使中华文化世代相承,虽多次历经文化的整合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均以融会贯通和发展为最终结果。尧舜禹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奴隶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统一、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殷商之时,“巫师文化”盛行不仅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起到了稳固作用,还成为隐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后,儒道互补的思想與秦
期刊
日前,由中国收藏家協会主办、深圳收藏家協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组织发展创新研讨会在深圳举办。大会为期两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张建新、中国收藏家協会会长罗伯健、中国收藏家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晋英,以及全国收藏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迎大运中国第九届体育收藏展览”开幕式,并围绕当前中国收藏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讨论,共谋中国收藏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