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轴函三藏 金躯卧九间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多元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佛寺建筑的杰作,代表了当地古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它是集建筑、塑像、雕刻、壁画、经籍及其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张掖,亦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汇集,在面积为4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襟带、经纬四极,颇具“腾蛟起凤,虎踞龙盘”之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一望平畴、沃土千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古人曾留下“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佳句,素有“塞外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浩如天河的文明发展史,为张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古老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石一木,独具风采,一景一物,各著神韵。汉魏遗风、马蹄仙迹、骆驼残垣、圆通圣塔、西来藏寺、会馆文韵,留下无数优美动人的传说,组成了一幅幅绚烂多彩的人文佳境。充满魅力的江山形胜,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一脉相承的古郡风貌,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旷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86年12月8日,张掖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张掖众多的历史遗迹中,著名的大佛寺更是蜚声中外,这里有我国最大的西夏王室宗教殿堂,有天下第一木胎的泥塑卧佛,有稀世之珍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精品,它们都是古代先贤闪烁的智慧火花,件件激发着游客的思古幽情。
  
  千年古刹 建筑奇葩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亦称“卧佛寺”。因“寺大、佛大、殿大”,当地人称“大佛寺”,历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96年,张掖大佛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整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均衡对称排列。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等,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布局严谨,雄浑庄严。
  位于山门之后、正殿之前的牌坊,昂头交错,重檐叠彩。两侧对称的钟鼓楼,钟南鼓北,相映成趣。雄踞中心突出位置的卧佛正殿,呈长方形,高20.2米,殿宽9间,长48.3米,进深5间,宽24.5米,面积1183.35平方米。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三滴水式结构,青瓦飞甍、朱柱环立,真实体现了西夏大殿“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殿门两侧各有边长为4.6米的佛经故事砖雕,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木胎泥塑涅槃像,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头脚两端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殿内南北两侧环塑十八罗汉像,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逾530平方米。
  大佛殿后万圣殿,青瓦覆面,琉璃饰边。殿内新开放的甘州佛教艺术陈列,内容以“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主体为引,全面展示了大佛寺遗存的碑刻、记事牌、佛造像、佛教扉画、卧佛腹内及金塔殿地宫出土的法器密宝等佛教珍品,光灿夺目、美轮美奂。藏经殿以寺藏各类佛经为主体,分“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等9个单元做集中展示,其中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声震寰宇,堪称“镇寺之宝”。
  藏经殿后矗立的佛塔,相传为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的灵骨安放处,塔分基、身、刹三部分,喇嘛教式风格,通高32.5米。清人以张掖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并称为“甘州五行塔”,微风吹拂,燕雀围翔,映衬出佛寺的圣洁清幽。
  
  泥塑卧佛 誉满华夏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对张掖大佛寺悠久历史的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卧佛安然酣睡,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侧身面西而卧,双眼半闭,嘴唇微启,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身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背面为十大弟子举哀像,殿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整组造像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般若真经 弥足珍贵
  
  “贝叶成文,一片真心悟妙理;慈云普被,千秋宝筏济苍生”。五个多世纪以来,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历代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
  明正统六年,钦差镇守陕甘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在张掖监军之暇,奉英宗敕命会集众多高僧大德与当地书画名流,以正统官版《北藏经》为蓝本,“用金粉而书写,裁绫锦以装璜”制作了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长37.7厘米,宽12.5厘米,厚2-4厘米不等,六百卷经书加起来总长度有3.7公里之多。该经的书写要求极严格,凡佛名、尊谓及盛道之词,一律以重金书写,经页恭笔正楷,如出一人之手。字体严谨大方,遒劲有力,起笔有韵,落笔有神,字里行间表现出古代书法名流对佛祖的百般虔诚。字体色泽千年不变,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佛教史上一奇。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除欣赏到一流的书法,我们还可以观赏到举世罕见的佛画作品。每函卷首扉页用金粉描绘《降魔曼荼罗说法图》。线条细若游丝、笔法畅如流水,在仅0.16平方米的画面上竟描绘出上百尊佛、菩萨、罗汉及诸天护法,最多的达108尊。且尊尊线条规整、眉目清晰、仪态大方、情感丰富,人物秩序井然而富有变化,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饱含着深入内心的蕴藉意义,其工艺精湛绝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保存至今,还像刚刚从画师手中脱稿的新作,使世人无不惊叹。
  大佛寺另藏明代金银粉手写经126卷,系万历年间张掖名士仿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制作。计有《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大般涅槃经》42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9卷、《金光明最胜王经》8卷、《大方便佛报恩经》7卷。每帙1卷,卷首有金线描绘的密宗曼荼罗画一帧。尤其是《华严》、《报恩》两经,各有1卷金线勾勒的说会图,以石青、石绿、丹石、朱砂、白银粉设色,世人称为“五彩八宝佛画”,实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无价之宝。著名佛学家、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对大佛寺所藏佛经尤其是金银书写经赞不绝口,连称其为“国粹”、“国宝”。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四度至大佛寺,称赞佛经“不仅是佛教文化在张掖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十分精美的书画作品”,并于1995年6月欣然命笔:“张掖市博物馆所藏明北藏、原经柜全套保存完好,又藏正统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百五十八卷俱是稀世之珍;八百有余之康熙年经版亦极罕见,殊值珍重”。
  
  法器秘宝 光灿夺目
  
  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物展示了大佛寺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张掖先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相关时代的建筑、繪画、雕塑、版刻等艺术史发展历程,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西北、尤其是古代张掖地区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典章制度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和考古价值。
  寺藏元五股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之义,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主杵中央有凸起的抽象化佛头装饰,杵铃两端粗圆如伞,两头分别为八根扁棱状伞骨呈弧状连接于中心杵,伞骨下收,集于圆形莲座之上。整器造型清新流畅,在循从法器的规范尺度外,亦不失器物的小巧精美。
  清毗卢遮那佛光明真言曼荼罗经版,是寺藏795块佛经雕版中最具特色的经版实物之一,它与大佛寺佛经扉画中的说会曼荼罗、降魔曼荼罗、涅槃曼荼罗等,共同组成了曼荼罗艺术在张掖传承发展的清晰脉络。这种独特的佛教艺术形式,所阐释的佛界法会的诸多仪规,使其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佛教气息。
  明漆绘描金人物铜镜,原为大佛寺卧佛殿卧佛腹内装脏之法物,意寓佛心心如明镜,光洁可鉴。镜纽周围以朱漆为底,中间用金泥描绘游园图,为全国独有。
  明甘州左卫僧纲司铜印,正面錾刻朱文九叠篆:“甘州左卫僧纲司印”,印背左侧刻有楷书“甘州左卫僧纲司印”,真实反映出大佛寺在明代甘肃佛教事务管理中的历史地位。
  明成化十三年重修卧佛记事铜牌,填补了张掖大佛寺的敕建时间只存方志记述而无实物证明的空白;从落款处的僧职名单中发现蒙古族主持和藏族侍佛督纲姓名,也进一步证实了藏传佛教对大佛寺佛教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和明甘州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大佛寺藏明代永乐佛曲,均为蓝绢包背装,分两种版式,大本名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小本名为《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质地白宣,墨本楷体竖排,内容有明成祖《御制感应序》、《神僧传序》、曼荼罗画、曲牌目录名称、曲牌正文和《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后序》等,无曲谱,仅有汉字填词。从资料来看,内容相同的佛曲,在北京西郊觉生寺(俗称大钟寺)永乐大钟的铸文中有部分收录,年代稍晚,且单行本的永乐版佛曲仅张掖大佛寺留存,这对于研究我国明代佛教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英宗御赐之《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以《千字文》为序,起“天”字号、止“石”字号,每字1函、每函1帙、每帙10卷;计636帙,6361卷。内容涵盖经、律、论,可谓集佛家各教派经律论之大成。篇目浩瀚、洋洋大观,远远超过了规模巨大的北宋《开宝藏》,堪称古代雕版印刷的珍品,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明代藏经。佛经连同原经橱、裹函布袱、补经雕版,一起被专家学者鉴定认肯为极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与佛经同时雕印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4卷,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全国孤本。
  1970年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的元代玉雕纹纽,一组共四件,和田玉镂雕而成,雕刻题材以珍禽异兽、祥瑞植物为原型,手法清奇,匠心独具,表达了创作者寓意吉祥、富贵安康的思想内涵,可谓元代玉雕中完美绝伦的经典作品。同时舍利石函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地宫瘗埋制度,也有力地证实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承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兴盛之路。
  
  历史传奇 扑朔迷离
  
  “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气罩龙楼”,风雨变幻,世事沧桑,大佛寺伴随着许多民族走过了艰难坎坷的路程,演出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悠久的历史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留下了一串串千古疑惑和不解之谜,并由此引出不少传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在大佛殿东北角的上方,有一条金龙绕梁飞舞,格外耀眼。民间传说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别吉太后来到甘州时,听闻卧佛寺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她带着身孕前往朝拜许愿,岂不知没走出山门就开始腹疼,只好在僧人照料下在寺内分娩了,这个孩子就是元始祖忽必烈。史传,忽必烈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也埋葬在张掖大佛寺内。历史上关于元代王公贵族前往大佛寺朝拜的记述不少,这说明当时的大佛寺与皇家有着深厚的渊源。
  南宋灭亡后,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显被俘,被忽必烈带到大都,封为瀛国公。一日,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十分蹊跷,第二天早朝时,恰好赵显站在前夜所梦柱下,忽必烈疑虑顿生,想除掉这个后患,聪明的赵显为避祸而削发为僧,随后移居张掖大佛寺,因其身份特殊,娶一回族女子为妻,并生下一男孩。一年,元仁宗西巡到了张掖,在大佛寺拜谒时,忽见殿内一角香烟袅袅,五彩纷呈,一僧手托孩子,头顶有紫气笼罩,元仁宗觉得蹊跷,唤来问明缘由,当即认为义子,并带母子回宫,仁宗回朝不久便驾崩,这个孩子成为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因此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说法。
  这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虚妄的构想,我们无法考证,但近千年来,张掖人民渴望光明、企盼安宁、崇敬善良、追求美好的殷殷之心,全都寄托在这些传说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诏令国内大德于南京蒋山(今钟山)校刻《大明三藏圣教》,太祖死后,成祖朱棣集贤在南京续刊,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欲迁都,又诏命司礼监在北京重刊,至正统五年(1440年)始印完《圣教》,世人称“北藏”。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朱祁镇颁诏敕赐《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予张掖大佛寺。诏曰
  皇帝圣旨
  天地保民之心恭成
  皇曾祖考之志则,
  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
  兹以一藏
  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充供养。
  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
  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谕
  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
  自正统五年(1440年)颁经始,至正统十年(1440年)全部经藏运至甘州,运经驮马队历经百般磨难,远涉万水千山。一队队驮马,一群群僧侣,从北京出发,风餐露宿,岁月无更。途经河北,路遇瓦剌侵扰,番人尝闻藏经,惊皆下跪祈忏。至河南境,黄水大涨阻断道路,经柜有浸覆之险,所在僧侣齐声唱念,大水竟自漫退,民众不由啧啧称奇。秦地古来帝王气,运经所至处,天色清朗,香风四野,慧光交汇,梵呗唱和,运经队所过处,每县必迎,跟随民众绵延百里,赞叹之声不绝于耳。陇山自古艰险路,山时雾雨变幻多。运经队经过六盘山区,山路曲折,小道闭塞,僧侣会同当地民众,将经橱打开,分发经卷与民,肩扛手挑将藏经运出六盘山,清点后,竞无一卷遗漏,可谓之奇迹。河西地结千里,戈壁雪山交替,乌鞘岭大雪风飞,地滑难以立足,驮马惊俱,俱不往前,法师道深披雪而立,即念消灾咒语,一时山岭之上风雪顿止,一道灵光自云中穿越,众人皆欢呼。行至甘州城内,但见山色空明,云水缥缈,官吏顿首,百姓伏地,三地大德齐聚,四域善檀共仰,迎经承旨仪式,盛况空绝一时。
  五个半世纪以来,佛经同大佛寺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寺中藏经却一直安然无恙,这并非“佛法无边”,这里有不少黎庶倾注的心血,也有无数僧尼留下的辛酸。明清以来,战火频仍,张掖僧众曾一次次转移、保护这批经典,有多少劳动人民为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当战乱之后,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大兴崇佛之风以笼络民众,大量佛经才能幸存于世。历史上保护佛经的僧行善信,大多未留下姓名,但张掖人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光辉事迹。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书记长张声威与本寺秒显和尚商定为使佛经柜免遭破坏,把寺藏重要经籍分装在十二个经橱中,封存于法堂的夹墙内。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十年浩劫中,佛经最后的知情者为一尼姑,俗姓姚,法号本觉。前任住持圆寂时,认为她可靠,将藏经之处密授于她。本觉在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的日子里,尝尽了人间辛苦、受尽了皮肉折磨,但她牢记着师父教诲,始终未向外人吐露一字半句。凭着对佛门坚贞的信仰和对正义执着的追求,本觉孤苦伶仃,靠乞讨和扫树叶柴草惨淡度日,顽强地活了下来,毅然肩负起保护佛经的重任。后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完整的十二橱佛经。五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置在原去世之地、现佛寺后面的土塔广场。塑像慈祥宁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杰出代表的张掖大佛寺,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建筑的典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西北地区各民族团结、融合、进步以及祖国统一发挥过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是一座佛教的综合艺术宝库,在佛教艺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华美庄严的建筑布局、旷远深厚的佛教艺术、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曲折迷离的历史传奇等,无不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折射了西部民族的创新和魅力,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文化背景和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收藏小百科
  瓷器清洗:
  早期的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含成分之一种或几种会发生结晶或沉积,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陶体上的色彩与纹饰。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进行局部涂抹,每次涂几分钟,涂后用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砂纸小心打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
其他文献
郭继生将王原祁一生绘画风格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的早期画风、康熙三十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的中期画风、康熙四十五年后的晚期画风。笔者接受郭继生的看法,若进一步结合王原祁仕途生涯来分析其绘画风格的演变,我们发现其中的契合之处:早、中期画风的分界点约在康熙三十年,正是王原祁入京为官的起始,所以,任职京师应该说是他早、中期绘画风格转折的关键;中、晚期画风的分界点约于康熙四十
期刊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从建国后发掘的墓葬考古资料来看,市域西部是汉代墓葬的集中分布地,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铜镜。这些铜镜大小不一,纹饰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涵盖汉镜的常见种类。本文择选了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性的有铭铜镜,以此为例,对市面上常见的汉代有铭铜镜的图文结合、书体演变以及铭文内容逐一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鉴赏有所裨益。  铜镜背面铸铭文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样,至
期刊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原美术史系)第一次尝试性地将书画修复纳入到研究生教学中,书画鉴定与修复研究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导师组为薛永年、冯鹏生、赵力三位先生,我有幸忝列门墙。应该说,修复进入研究生教学在国内实属首创,自此之后,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开设这一研究方向,如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而由冯鹏生先生主持的“书画装裱与修复研究”也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热门的重点课
期刊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是中国古代以忠君为标志的家法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礼记·月令》中即有关于每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说明在西周时为老者授几及扶杖的制度已经形成。及至汉代,独尊儒术,强调以孝治天下,敬老尊老成为时尚,并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制度,一项国策。朝廷不但每年都要举行敬老活动,而且还颁发诏令授年高者以王杖,明确制定了优待老人的一系列办法。汉成帝建始年
期刊
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隆重开幕  金秋十月菊花飘香,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开封市政府、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10月17日至21日在古都开封举行,论坛组织了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的《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藏都论鉴 专家与藏家间的直面    10月19日上午9时,作为第三届中国收
期刊
通过若干作品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王原祁的早期绘画绝大多数似乎仍在沿袭元代文人画的模式。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王原祁开始试图冲破对元代样式的模仿,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那时,王原祁在娴熟黄公望的基础上,优游于宋元诸大家之间,尤其致力于王蒙、吴镇与高克恭,并形成了“龙脉”的结构意识,主张“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将画面结构安排脱离山水之真实景物,将古代大家、名作之树石、丘壑当作图形符号,
期刊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携一个瓷盘找到我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称该盘系海外带回,因底部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故将其带回祖国,并洽我馆是否有意收藏。  初看该盘(即下文中的盘二),中间是五个蝙蝠环绕一个大红“囍”字,盘边是双龙戏珠图案,并饰有云纹、寿桃纹,外围是一圈万字纹,盘边饰以金边,背面盘底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因持有人也不能确定该盘的真
期刊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于9月29日在合肥市开馆,届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安徽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2万件,其中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此次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新馆,除了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基本展陈外,还有《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四个特色专题,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成迎首展  10月8日,位于首义
期刊
在现代知识领域中,由于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屡遭人们质疑。文物艺术品鉴定要适应社会需要,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作为文物艺术品识别的战略中心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为文物艺术品鉴定纳入物证司法鉴定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才是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正确出路。本文就目前文物艺术品现状以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技术在文物艺术品物证鉴定体系
期刊
张掖大佛寺卧佛,塑于建寺之初,现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历经西夏、元、明、清近千年的维修补塑,保存至今。塑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是古代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一大创举。     涅槃一词,是由梵语转译而来。早期汉译经典中,多音译成泥洹,也有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者。原指吹灭烛火,或是蜡烛熄灭后的状况,中文意译为寂灭或灭度。后又转喻为将无穷烦恼的燃烧火焰灭尽的状态,也就是远离了现世的生死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