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 浓浓古瓷情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i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运的错误
  
  李广宁,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在我国古陶瓷界经常能听到这一熟悉的名字。他对古陶瓷的热爱和对安徽省的文物保护与古陶瓷鉴定的默默贡献,让人们备加赞赏与叹服。如今这位花甲老人虽已退休,但仍然被单位返聘,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
  李广宁先生的入行源于一次幸运的错误。上世纪七十年代,身为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学生,“上大学简直是一种奢侈,因为上大学需要推荐,只有‘根红苗正’的工农兵才有这样的机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那时才觉得上大学终于有希望了。”可是他在第一年参加考试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在第一场数学考试时,他居然没有将答案写在试卷上,而是都写在了试题纸上,老师只收试卷,不收试题纸,所以他落榜了。广宁先生说:“我是幸运的。因1977年高考时,在安徽考区即使考试成绩优秀,但只要年龄大,已婚,家庭出身‘有问题’的,都没法上重点大学。这三條我都占上了,如果1977年考上了,我反而上不了重点大学,学不成考古,但到1978年高考时,一切都改变了。第一次的高考失败,可谓是歪打正着。”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录取。
  当记者问起广宁先生是如何走上古陶瓷研究的这条道路时,他说了一段往事。大学期间,受著名古陶瓷研究学者叶文程老师的影响,他对古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可是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回安徽后,当时的省博物馆和省考古所都不要人,他就被分配到省文物局做行政工作。他想到自己的专业是考古,如果就这么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爱好实在可惜。为了学以致用和专业使命,他坚定着从事古陶瓷研究的理想和信念。
  他坚持古陶瓷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从事全省文物鉴定管理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认真向古陶瓷鉴定的老专家学习和请教,并注意古陶瓷窑址的调查和保护。甚至在节假日和出差,他也经常一个人去野外作古窑址考察。从1982年他刚毕业分配来安徽工作时,全省仅发现3处古窑址,到现在已经发现的20多处,绝大部分都是广宁先生首先发现和考古调查的。
  在工作之余,他还坚持跑到建筑工地,注意收集挖地基时出土的古代瓷片,然后捡回仔细地清洗干净,认真观察研究。曾经,他一度被建筑工人们认为是“头脑有毛病”。每次他去工地捡瓷片时,经常能昕到工人们嘀嘀咕咕地说:“这个孬子(合肥话傻瓜的意思)又来了,正事不干捡碗碴子”。的确,在别人看来一点都不起眼的烂碗碴子,他都视若珍宝。只要一有空,他便将这些标本过手把玩,细心辨识。从胎到釉,从器型到纹饰,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10年后,他从省文物局调出,虽然先后在省考古所和省文物鉴定站担任领导工作,但他一直坚持着古陶瓷研究与鉴定的学习和实践,并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从国内到国外,接触了更多的专家和学者,上手了无数珍贵瓷器与高仿品,终于炼出了一双识宝的慧眼。
  如今三十多年弹指而过,他已从一个对古陶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古陶瓷鉴定大家,并成为《中国百科大辞典》古陶瓷条目的撰稿人,出版专著2部,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今古陶瓷的价格可谓是水涨船高,正因如此,导致现在古玩市场上赝品横行,很多人深受其害。广宁先生从事古陶瓷研究与鉴定工作三十多年,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学习古陶瓷鉴定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同时应多上手真品、精品和高仿品,从胎到釉仔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少得可怜的古瓷完整器又大多分散收藏在各个博物馆中,想上手很难。因此,从古瓷片入手进行收集研究倒是一个学瓷的好方法,其实名窑精品瓷片的收集也十分困难。一些历史上名气特大的官窑产品,在当时就只是贡奉给王室的,虽有些作为赏赐流入达官贵人之手,经过历史变迁,天灾战乱,也多成了碎片,这些东西在一般城市遗址中是难觅踪影的。因此得到它们也常常让人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其次,研究古陶瓷鉴定光靠社会科学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得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比如在不同的气氛中,瓷器的胎、釉颜色都有不同的变化。在氧化气氛中铁元素呈黄或红色,在还原气氛中则成青色或灰黑色。又比如同一个窑炉烧出来的产品,因在窑炉中摆放位置不同,所受到的火焰气氛和温度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最后,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研究是不行的,还得多参观博物馆,广交朋友,与真正的专家和藏友探讨、切磋。这样才可以看到更多、更好、更稀有的古瓷器和瓷片标本,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
  
  爱之深责之切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几千年来,瓷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淡出国人的视线。在世界范围内,瓷器也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正因如此,英文“China”一词既是“中国”的意思,也是“瓷器”的意思,即“中国”就是“瓷国”。自然而然,大多数的中国人对瓷器便有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广宁先生也是一样,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中国古陶瓷,对古陶瓷的情感更是魂牵梦萦。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了损坏事故。此事故再一次将故宫推向了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广宁先生表示,“这件哥窑瓷器非常珍贵,又是国家一级文物,遭到破坏我十分心痛,这说明故宫博物院在管理上和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文物保护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过错和损失。犯如此严重的错误,给什么处分也不为过。”
  一位花甲老人因爱瓷之深,所以才会如此责之严切。他说:“我们作为国家的文物工作者,就应该是文物的守护者,应担负起责任来。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拿自己当守护者,还指望别人来热爱古陶瓷、保护古陶瓷吗?”
  他是一位花甲老人,是文物研究保护工作者。他爱瓷、惜瓷、研究瓷,三十多年如今仍然工作在第一线。他与古陶瓷的一世情缘,决不是这篇文章可以诉说完的。
  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不乏破浪舟!我们祝愿广宁先生,壮心不已,更催征骥。
其他文献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携一个瓷盘找到我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称该盘系海外带回,因底部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故将其带回祖国,并洽我馆是否有意收藏。  初看该盘(即下文中的盘二),中间是五个蝙蝠环绕一个大红“囍”字,盘边是双龙戏珠图案,并饰有云纹、寿桃纹,外围是一圈万字纹,盘边饰以金边,背面盘底有“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 孫宋慶齡敬贈”字样。因持有人也不能确定该盘的真
期刊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于9月29日在合肥市开馆,届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安徽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2万件,其中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此次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新馆,除了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基本展陈外,还有《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四个特色专题,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成迎首展  10月8日,位于首义
期刊
在现代知识领域中,由于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屡遭人们质疑。文物艺术品鉴定要适应社会需要,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作为文物艺术品识别的战略中心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为文物艺术品鉴定纳入物证司法鉴定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才是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正确出路。本文就目前文物艺术品现状以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技术在文物艺术品物证鉴定体系
期刊
张掖大佛寺卧佛,塑于建寺之初,现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历经西夏、元、明、清近千年的维修补塑,保存至今。塑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是古代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的一大创举。     涅槃一词,是由梵语转译而来。早期汉译经典中,多音译成泥洹,也有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者。原指吹灭烛火,或是蜡烛熄灭后的状况,中文意译为寂灭或灭度。后又转喻为将无穷烦恼的燃烧火焰灭尽的状态,也就是远离了现世的生死之
期刊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多元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佛寺建筑的杰作,代表了当地古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它是集建筑、塑像、雕刻、壁画、经籍及其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张掖,亦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境内千峰叠翠,万壑汇集,在面积为4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河襟带、经纬四极,颇具“腾蛟起凤,虎踞龙盘”之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
期刊
一、中西雕塑文化内涵之区别    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自周始,宗法已备,其后商君,始皇封疆设陌,使中华文化世代相承,虽多次历经文化的整合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均以融会贯通和发展为最终结果。尧舜禹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奴隶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统一、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殷商之时,“巫师文化”盛行不仅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起到了稳固作用,还成为隐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后,儒道互补的思想與秦
期刊
日前,由中国收藏家協会主办、深圳收藏家協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组织发展创新研讨会在深圳举办。大会为期两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张建新、中国收藏家協会会长罗伯健、中国收藏家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晋英,以及全国收藏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迎大运中国第九届体育收藏展览”开幕式,并围绕当前中国收藏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讨论,共谋中国收藏组织
期刊
2004年,《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理论篇》和《红山文化古玉器鉴识与欣赏综论之鉴识研究篇》二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四部关于红山文化古玉器著作专著问世,犹如一枚集束炸弹,抛向了红山文化研究领域,引起
期刊
晚明时期,嵌螺钿漆器开始在全国流行,此工艺以制作巨匠江千里的作品最有名。江千里是江苏扬州人,字秋水,王士祯《池北偶谈》和朱琰《陶说》皆称他“善镌嵌螺钿漆器,技艺精湛”,清代诗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也有“江千里治嵌漆……皆名闻朝野,信今后传无疑也”的记载。到了清代以后,“千里”已经成为螺钿工艺的一个品牌,许多名贵的螺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底款,苏浙甚至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可见江千里作品的认知度
期刊
八大山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写意画大师,他的绘画风格开一代风气之先,备受推崇。  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过:“在中国艺术史里,从王维到现在,这一千一百六十年间,不少高品的艺术,但是怎能比得上八大与石涛的伟大,永远在艺苑里,放射不朽的光辉?”  郑板桥也曾经这样说道:“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扬州。”这句话虽然是很久以前的断言,未必准确。但是从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喜爱八大的作品看来,“名满天下”这几个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