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提高学生物理探究素养,提出了课内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课外适当开展与物理探究有关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课内外 方法 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01-01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具有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最后的结论大多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正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我认为注重课内外结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一、课内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并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它小组,其它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问和分析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4.课内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如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5.课内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二、课后适当开展与物理探究有关的课题研究
1.选好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2.分组研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的种类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制订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直接感受,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各组成员定期进行中期汇报,教师做好跟踪记录以防个别小组半途而废,最后要求各组按照规范的格式总结成论文,以便进行班内交流。
3.讨论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做报告的方式、答辩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深度,也有利于其它组学生拓宽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内外 方法 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01-01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具有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最后的结论大多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正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我认为注重课内外结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一、课内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并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它小组,其它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问和分析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4.课内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如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5.课内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二、课后适当开展与物理探究有关的课题研究
1.选好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2.分组研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的种类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制订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直接感受,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各组成员定期进行中期汇报,教师做好跟踪记录以防个别小组半途而废,最后要求各组按照规范的格式总结成论文,以便进行班内交流。
3.讨论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做报告的方式、答辩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深度,也有利于其它组学生拓宽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