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从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演化发展而来,而朱熹以“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对其进行了阐释。他的意思就是老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出发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方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呢?
  一、用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朱熹以自己读《诗经》从无疑到有疑到解疑的过程深刻地说明了问题在思维启发上的重要作用。而有学者在指出中西方教学的差距时更是将矛盾直指学生的问题意识。用“西方的学生是带着问号入学带着更大的问号毕业,中国的学生是带着问号入学却带着句号毕业”的表述来说明中国学生和中国教育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的缺失。笔者深刻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通过提问激发和鼓励学生展开深刻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经常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激发思维展开思考,探寻文章深处的真正含义和作者的良苦用心,从而获得举一反三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故乡》的文末一部分关于作者在船上的对后辈生活方式的的期盼思考,既不希望宏儿像“我”一般辛苦辗转又不希望像“闰土”般辛苦麻木,而是应当有新的“我们”所谓经历过的“新”的生活。这里我就会用“作者所期盼的‘宏儿’的‘新’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等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就课文展开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视野视角来对课文进行大胆阐释、小心求证。
  二、用恰当的比较启发学生思维
  对相类似的词语、题材和文章进行比较也是开阔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好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来进行相互比较的事物和现象数不胜数,如作者文稿前后修改的比较、不同创作时间的比较、不同创作题材的比较等等。
  一是对于作者文稿修改前后的比较。这方面的比较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字在文章中的灵活运用以充分表达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记忆最为真切的莫过于“推敲”一词的缘起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确定过程等等,他们这些伟大文学家对文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用词方面的比较实例。
  二是对于不同作者同题材文章的比较。这方面的比较的重点在于通过类似题材(体裁)文章的比较对文章进行深入赏析。比如,同是写“莲花”的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清朝李渔的《芙蕖》(虽未出现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但可作为学生拓展阅读材料)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区别,《芙蕖》虽未未出现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但可作为学生拓展阅读材料。《爱莲说》虽然是写“莲花”但更多的是通过“莲花”以明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和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言明自己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但《芙蕖》虽然也有说明、描写、抒情的手法但更多的是介绍“莲花”的本质特点。
  三是对同一文章中不同人物或人物不同时期形象的比较。比如《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名字上、行为上、观点上的鲜明对比以及文中最终表达的“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论断,犹如鲁迅的《故乡》中关于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鲜明对比和巨大变化,作者笔下少年时期的闰土无忧无虑、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到成年后的闰土的形容憔悴、神情麻木、言语拘谨的变化根源恰恰就是作者想通过文章予以抨击的社会现状。
  三、用恰当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思维
  把晦涩的文意转换成学生能够直观理解的形象事物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就是形象启发法。通过形象启发法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或事物形成更直观理解。主要包括了形象比喻和故事串讲两种类型。
  一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喻法就是通过将课文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以让学生产生联想加深理解的一种启发方法。由于许多语文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比较深刻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就可以让学生在浅显而直观的形象比喻中由此及彼地感悟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如鲁迅的《故乡》中将“希望”比作“路”的生动比喻,就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希望”也是需要人“走”出来的。
  二是通过浅显直白的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善于“讲故事”的话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运用“讲故事”的办法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文意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是很乐于去感受和理解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背景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鲁迅《故乡》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现象等等就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李白的《送友人》背后也有一段亲密友谊的佳话可以让学生听的如痴如醉。另一方面,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也可以直接转换成故事进行讲解,比如将叙事诗歌直接转换成故事、将长篇小说压缩成小故事等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很多,我们应当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今年北京设计周的主要会场(从9月26日到10月3日)选择在拥有大块空旷而破旧空间的大栅栏举行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许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地方——它通常被视为庸俗的旅游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作为指导,进而创建较为定型的、稳固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课改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宗旨,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做到独立思考并可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一、初中数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教学存在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只有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开展素质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全部围绕着着高分转,老师只教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而对考试不考的内容则忽略或不重视,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全是为了提高总分,严重与
王光乐细腻又含蓄的抽象作品已经在他这一代年轻艺术家中具有代表性。我们的特约编辑鲍栋撰文介绍了王光乐绘画的风格演变,并且提出问题——对于使用抽象语言创作的王光乐和
黄汉明的影像作品以一种家庭作坊式的低成本美学持续不断地表达他对种族及性别二元对立论的质疑。他的创作为他赢得众多赞誉之声,甚至是从一些不太可能的角落——比如新加坡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质的教学,它更偏重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学习到的英语应用于口语交际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这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以,口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口语教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累积,需要过程的循序渐进,需要经验的慢慢摸索,需要知识的逐步提升。  一、七年级基础训练,自由演讲  七年级是正式接触英语学习的一学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什么都是崭
《艺术界》编辑洪迈这次只身穿越互联网的灌木丛,探访了一系列在过去一年浮现的——水平和定位各异的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
教学中合理运用英语练习能对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起到引导推动作用,依据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和课程知识重点与难点来设计层次性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更能够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便于他们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效化英语练习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总结和反思的作用,围绕学生学习难点设计层次性练习题目、突出重点设计富有反复性的思考题目、围绕预习热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质疑题目,能提高学生练习的信
基于对"独具慧眼,领悟非凡"艺术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干邑世家马爹利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对当代艺术进行赞助和推广。2011年,一年一度按时奉上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品鉴进入到
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觉得英语阅读很困难。尤其是阅读课本以外的英语文章很困难。使用关联原则是减少学生阅读困难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关联学生已经了解或者将要了解的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阅读障碍,愿意自主阅读的一种方法。现论述有关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原则的使用方法。  一、关联相关的知识  学生在阅读一份资料时,特别是这份资料中有大量自己不认识的专有名词,在阅读时就会感觉很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