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本文从中年级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着手,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预习 习惯养成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学习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如果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获得好的预习方式,对后续学习就会很有帮助。
  由此,在本学年,我在要求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小结如下。
  一、数学预习不仅要将教材中的例题读一遍,知道解题结果和答案就结束,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例2的预习中,我除了要求学生读例题,自学后能自主完成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外,还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上几个探究性的问题:“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在新授课中,我直接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谈谈收获和疑问。学生自主解决了“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在解决“数位上出现0该怎么读?”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困惑和争论,如:“708000”中万位上的“0”读不读?我适度引导,个别学生用“万级数的读法可以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只不过万级读完以后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的结论,解释:“个级末尾的0不读,那么万级末尾的0也应不读。”我顺势引导学生小结:“每个数级末尾的0都不读。”
  这样预习,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数学预习贵在“坚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坚持在每天布置预习作业时,把预习的内容及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认真抄写在家庭作业记载本上,回家认真完成。刚开始,我未能找到有效的督促检查的办法,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只不过是个形式,回家随便翻翻书就行了。后来,我吸取教训,做了一些改进。首先,我加强了预习方法上的指导,探索好的预习练习设计;其次,我在上课检查预习时请同学谈预习收获,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发动同桌或小组互查,相互督促,预习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后半期的新课学习中,如果我偶尔没布置预习作业,就会有很多学生“提醒”,可见学生已初步养成了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三、承认学生的差距,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预习水平。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预习效果。教材中一些探究性的较难回答完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没能解答或解答不完整就加以斥责,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商变化”规律的例题里面研究了被除数与商、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等问题,结果在预习中能把这问题解答思路全部弄清楚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只是对某个变化规律有一定认识。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其余学生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学习得到了肯定。总之,在预习中应该肯定和鼓励大多数同学,不应该挫伤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预先学习”的意思,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外内学习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在老师未讲新知识之前了解教学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就能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课堂负担。
  我通常采用如下四个步骤设计预习题。
  第1步“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
  第2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3步“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第4步“还有什么不明白”: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上述几个步骤是就设计预习作业的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设计。在四个步骤中“为什么这样做”是基础,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如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预习第53页例2(1)。
  2.完成书上第53页例2(2)填空及做一做。
  3.说说计算过程或算法,并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根据是什么。
  4.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及时掌握反馈,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重点突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小数四年级上册第46页“口算乘法”时,了解到学生已经会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于是我改变原有教学思路,重点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学习领悟末尾有零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达到了教与学的优化。
  当然,小学数学的预习,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督促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何更科学地设计预习作业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继续探索,我将在这方面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新课导入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党员的先进性应该体现在哪里?这是许多共产党员正在思考的问题。北京《支部生活》从1988年第一期起开辟了《共产党员形象的思考》专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问题情境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焦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如果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将问题情境更好地创设尤其重要,作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
目的:本课题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补肾健脾中药对未成年雌性大鼠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脏器
"课题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是专题
一、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数学教学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似乎成了制胜法宝,普遍存在重智力发展而轻情感教育的失衡现象,致使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得不到应有的体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低,认知受到抑制,个性不能得到
中央党校副校长高狄同志在许多会议上,反复强调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并为如何搞好科研指明了方向。现将高狄同志最近几次讲活的主要内容摘登如下: At many conferences, Co
目的:通过对中风皂贝化痰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AcuteIschemicCerebralStroke)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和对血清内皮素(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体验“思数学”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