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使用自己身上的“计算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数学非常枯燥难懂?或许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或许是学生没有碰到善于思考、灵活应变、教学方法丰富的好老师,等等。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数学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可以说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享受,从中受益。下面我就如何教学生使用自己身上的“计算器”谈谈做法。
  一、手上的计算器
  1.计算时,可以用自己的手作为计算器,让学生掰手指从一数到十;或者进行加减法计算,如7个手指减去5个手指,还剩多少个?学生掰手指一数就知道了,既直观,又易懂、好记。
  2.上小学时,学生要记住1—12月份,可以让学生将左手握拳,手面朝上,然后从食指的关节开始数: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十二月大,这样手背又成了月份的计算器,巧妙地将一至十二月份记住了。
  3.应用手指的指节记住干支。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在左手上节指记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并在下指节记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支循环相配,在指节中间可以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用以表示年份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就可以推出农历的年份,如辛亥年就是1911年,以便进行简单的推算和巧妙记忆。
  4.我们的手也是一个可以用于进行简单计算的计算器。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初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伸出两只手,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1—9。现在选择自己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7×9。只要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个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个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个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如果想记住9×9是多少,则只要弯曲标有9的那个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个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8,它右边的手指个数是1,因此得到“八九七十二”的乘法口诀。过去很多屠夫卖肉时,都采用此方法计算,既准确无误,又方便快捷。
  二、脚上的计算器
  1.我们脚上穿的袜子要多少只才能配成一对?如果我们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那么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可是如果我们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那么,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照此推理,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我们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就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我们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有N种颜色的袜子,我们就必须取出N 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是完全一样的颜色。
  2.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只要留意从甲地到乙地走过的步数,就能推算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例如成人正常情况下一步之间的距离是0.75米,只要走路时留心步数,就能算出某两地间的距离,甚至能算出一天行走的路程。正所谓:处处留心是学问。
  3.同理也可以利用脚趾进行加法、减法、乘法的简单计算。
  总之,教师通过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加上手脚的应用,就能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知识,让学生在乐学、好学中将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不仅能直观教学,而且能使学生越来越想学,这样数学就不会枯燥无味;而灵活应用,善于思考,手脚并举是学好数学的最佳组合,更是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金钥匙。
其他文献
认识石文辉,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各类美术赛事的展厅,在朋友的居室,在一些单位、公司的办公场所,都经常邂逅石文辉的山水画。那扑面而来的谦谦君子气,常令我艳羡
知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而能力则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知识与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制约。学生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形成与发展,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需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一些在小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了初中后却掉队了,究其原因,往往是其不适应中学学习所致。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较之知识的获得要慢些,需要教师长期关注与培养,重视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改要求教师应立足当前
根据实际情况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随机冷却做了初步设计和优化,用冷却方程对主环随机冷却做了详细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表明,随机冷却对主环束流冷却速度很快,冷
进入初中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课业的繁重,一部分原来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业负担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对初中生要多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引导,提高其学习效率。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步步设疑,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条件”时,要求学生从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优化教学预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出现的差错资源,实现精彩生成。同时,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教师的引领。 T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增加了“认真听讲”与“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这五种学习方式,不难看出,“认真听讲”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积极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动手实践”是探索新知的基本手段,“自主探索”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合作交流”是分享成果的有效方式。因此,我
课堂是老师耕耘的责任田,更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一直是我在工作中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快乐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的一种事物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诱发
摘 要: 如何智慧地处理和糅合各类信息,成就课堂的精彩?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一要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二要综合即时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三要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信息 信息糅合  高效灵动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达到的境界,灵动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灵动的课堂必然富有“动态生成性”。在这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
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由于地处高纬度寒区,水工建筑物也常年处于极端低温环境下.为了保证水工建筑物的稳定及安全,需对其状况进行监测.总结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典型寒区低压水
现行新课程标准下的试卷题目比较灵活、开放,应用性强。学生对题型不熟悉,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以致解题错误。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问题。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意识或者不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此方面有诸多欠缺。基于此,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探讨尤为必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此进行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问题教学是围绕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