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师:(对生提出的圆形有选择地在多媒体上出示,有车轮、光盘、硬币等)这些物体的平面都是圆的。(多媒体显示圆的轮廓)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
师:以前同学们画过圆吗?你们都是怎样画的?
生:(1)用圆的物体照着描圆。(2)用绳子画圆。(3)用圆规画圆。
师:同学们提到了圆规,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圆规。(过程略)你会用圆规画圆吗?
(学生试画圆,后说说怎样画圆。)
1.活动一:动手画一画,感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一张纸,上面有一个圆,请你再画一个圆。要求你画出的圆,比原来的这个圆小一点。
(2)再画一个圆,要比原来的这个圆小得多。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3)谁能说一说,如果要画一个比原来这个圆大得多的圆,你想怎么画?
师:刚才我们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谁能说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不一样。(初步感知圆的大小由圆规两脚间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活动二:动手画一画,感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1)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白纸,画几个圆,与老师发的纸上的圆一样大。
(2)思考:现在我们画出的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圆规一个脚尖指在纸上的点决定圆的位置。
3.活动三:动手剪一剪,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的特征。
师:在老师发下来的这张纸上,画着差不多大小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如果要把这两个图形都剪下来,你估计剪哪种图形的时间少一些,为什么?
生:……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圆剪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圆?
4.活动四:动手折一折,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5.活动五:动手量一量,认识圆的特征。
师:随意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并在这个圆内作出它的三条半径、三条直径,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并填在表格里。观察数据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总结:①同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而且长度相等。②同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填表。(应用直径与半径关系,略)
2.课件出示:三辆汽车进行比赛,分别用长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
师:比赛看完了,你会选择那辆车子,说说为什么?
师:利用我们今天学的圆的特征,你能解释吗?
生:……
师:演示三种车轮中轴的运行轨迹(突出轮子是利用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这个知识点)。
师:那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井盖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
师生归纳:井盖做成圆形是利用了同圆内直径都相等的特性。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延伸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喜欢围着圆桌吃饭?很多东西要做成圆形?希望同学们通过车轮和井盖的启示,能带着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去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五)小结学习收获和体验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关于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思考:
数学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和结论等,而应该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对圆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师:(对生提出的圆形有选择地在多媒体上出示,有车轮、光盘、硬币等)这些物体的平面都是圆的。(多媒体显示圆的轮廓)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
师:以前同学们画过圆吗?你们都是怎样画的?
生:(1)用圆的物体照着描圆。(2)用绳子画圆。(3)用圆规画圆。
师:同学们提到了圆规,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圆规。(过程略)你会用圆规画圆吗?
(学生试画圆,后说说怎样画圆。)
1.活动一:动手画一画,感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一张纸,上面有一个圆,请你再画一个圆。要求你画出的圆,比原来的这个圆小一点。
(2)再画一个圆,要比原来的这个圆小得多。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3)谁能说一说,如果要画一个比原来这个圆大得多的圆,你想怎么画?
师:刚才我们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谁能说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不一样。(初步感知圆的大小由圆规两脚间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活动二:动手画一画,感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1)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白纸,画几个圆,与老师发的纸上的圆一样大。
(2)思考:现在我们画出的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生归纳:圆规一个脚尖指在纸上的点决定圆的位置。
3.活动三:动手剪一剪,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的特征。
师:在老师发下来的这张纸上,画着差不多大小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如果要把这两个图形都剪下来,你估计剪哪种图形的时间少一些,为什么?
生:……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圆剪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圆?
4.活动四:动手折一折,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5.活动五:动手量一量,认识圆的特征。
师:随意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并在这个圆内作出它的三条半径、三条直径,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并填在表格里。观察数据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总结:①同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而且长度相等。②同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填表。(应用直径与半径关系,略)
2.课件出示:三辆汽车进行比赛,分别用长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
师:比赛看完了,你会选择那辆车子,说说为什么?
师:利用我们今天学的圆的特征,你能解释吗?
生:……
师:演示三种车轮中轴的运行轨迹(突出轮子是利用了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这个知识点)。
师:那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井盖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
师生归纳:井盖做成圆形是利用了同圆内直径都相等的特性。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延伸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喜欢围着圆桌吃饭?很多东西要做成圆形?希望同学们通过车轮和井盖的启示,能带着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去看我们生活中的数学。
(五)小结学习收获和体验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关于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思考:
数学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和结论等,而应该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对圆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