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有个“名师导师团”。这是南通市教育局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名师培养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重大工程。从2006年2月成立以来,名师导师团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工作,其计划之周密,执行计划之严格,对成员之善待,在我的视野里,是很难见到的。正因为此,第一梯队的名师培养对象已崭露头角,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二梯队的名师培养对象也按计划进行。
  的确,这是培养名师的一项工程,各地都有类似的举措。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相同的是,这些举措和工程都是一种政府的“打造”行为,力度大,措施实,平台高,要求严,目标也相当明确和集中;但不同的是。南通名师导师团有着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培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抛开通常的行政思维,……从行政思维转向专业思维”。由此看来,同样的名师“打造”工程,理念,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于是,我以为,有必要对流行的“打造教师队伍”、“打造名师”予以追问。
  
  一、名师需要打造吗?
  
  面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追问,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打造”。
  “打造”是一种组织行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名师是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显著标志,直接关系到区域教育的影响力。这些都已基本上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已成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校长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为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设置过程予以保证,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这是战略之举。“打造”不仅表达了组织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培养的认识和态度,也表达了队伍建设和名师培养的目标和愿景,同时透射着组织强大的决心和信心。实事求是地说,只要政府重视了,只要组织重视了,一些重要的目标就能实现了,一些难办的事就好办了。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历来就有举全力办大事的传统,面对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教育的根本大计,采取“打造”的行为,是必要的,也体现了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组织优势。
  “打造”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南通和各地的经验来看,教师队伍“打造”和名师“打造”至少有以下元素。一是确定目标。规定在一定的年限内,教师队伍建设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名师成长的数量。二是设计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从发展的层次到人员的挑选,从日常管理到考核,评价和奖励等,都有具体的制度。三是搭建平台。会课,赛课,沙龙,论坛,课题研究,论文评比,参观。考察,等等,一个个平台的搭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次次发展的机遇。四是提供条件。不仅有精神鼓励,而且在物质条件和经费上都采取了切实的措施。说到底,“打造”这一组织行为,为教师专业发展,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保证。
  其实。人是有惰性的。人常常被惰性所粘住,裹住,套住,不能伸展,不能发展,以至停止发展,最后归于平庸。人是需要自律的,但自律只在自我实现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身上发现。我们面临着一种严酷的事实:达到自律目标的人如此之少。打破惰性的束缚,从被惰性所包围的“冻僵”状态中解放出来,打破平庸,走向自律和成长,既需要人自身的挣脱和努力,也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来说,人有一种“去圣化”的防御机制,而去除这种限制自身发展的防御机制,需要外力的加入,以使人“再圣化”。可见,“打造”行为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不难作出判断和回答:教师队伍建设、名师培养的确需要“打造”。“打造”不是一时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一种战略选择,具有更为长远的价值和意义。二、面对着“打造”。我们应该怎么办?
  “打造”,这一组织行为,充满着领导和管理部门深深的期待。面对“打造”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应当学会说“感谢”。当下,有少数教师不会说“感谢”,不会感恩。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报告会、论坛上,我们常常发现少数教师的不积极状态,比如心不在焉,比如随意讲话,比如迟到早退。问其原因,一言以蔽之:不感兴趣。的确,有些“打造”的活动,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无益于解决问题。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不感兴趣”的背后,实际上是“不领情”,“不领情”不仅是不理解。而且是不感谢。固然,其中有一个教师“发展自觉”(后面我们讨论)问题,不过,不会感谢、不必感谢却是问题的关键。对此,我们要真诚地说一句:一个在伦理方面有考虑的教师,应当有职业道德,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打造”,参与“打造”,在“打造”中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第二,应当抓住机遇。王国维先生有三重境界说,影响很广,很深。季羡林先生对此有个评说。季先生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瞭望和期待——教师,尤其是名师需要远望、仰望,需要积极而乐观的期待和企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刻苦和付出——教师,尤其是名师需要勤奋,踏实,在“衣带渐宽”中获得内心的丰盈,有付出必有回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期盼和付出后发现和获得——教师,尤其是名师需要有新的发现,新的发现是新的抵达,每一次抵达都是一次新的出发。季先生认为。这些都是对的,王国维自有他的道理。但是,季先生又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仅有这三条还不够。至少可以增加两条,一条是机遇。一条是天赋。在季先生看来,机遇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多么重要。“打造”已把发展的机遇推到我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毋庸置疑的是,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利用好机遇。
  我认为懂得感谢和抓住机遇,是对“打造”应有的态度和行动。唯此,教师才有可能不断发展。
  
  三、名师成长只靠“打造”行吗?
  
  这应当是深入思考后的第三个问题。假若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的发展、名师的成长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外力,更需要人自身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内驱力,是内部动力,显然,外推力只是外部的一种促进,推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否则,教师的发展是被动的,是种“被发展”,而“被发展”实质是不发展。教师发展应当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涉及到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人有没有内部的力量。人的内部力量应当说是两种。一种是人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说:“何谓人类潜在能力?简单地说,它的含意是:一般健康人只在运用他的潜能的极小的一部分。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设: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而据我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心理学家们说的是 人的“深度自然”,是人无限的创造潜能。是人的生命力量。正是哲学家所说的人的最伟大之处。所以,教师的发展,名师的成长,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完全可能的。二是,人不仅有发展的内部力量,而且应当有一种“发展自觉”。人不仅有向善向上的愿望和可能,也有向着相反方向的错念。所以,人在发展中,需要控制和限制以及忍受挫折和自律。只有对自律的人和负责的人,我们才会这么说:“按照你的意愿干吧!”也许,这就是人的“发展自觉”。
  教师的发展,名师的成长尤其需要这种“发展自觉”。这种“发展自觉”又集中表现在教师的追求上。名师成长的实践告诉我们,有追求的教师才会有真正的动力。教师的追求,尤其是名师的追求,表现在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态度上。比如,对人的认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得好:人是一支队伍,人总要离开队伍,有的人因为队伍走得快而离开,有的人因为队伍走得慢而离开,前者是落伍者,后者才是领跑者。名师当然应该因为队伍走得慢而离开,应该成为走在队伍前面的人,这就是追求。比如,对理想的认识。有理想才会有未来,人的可能性总是存活在梦想之中。名师有自己的梦想,名师在仰望星空中有了美好的憧憬,在美好的憧憬中有了前行的动力,向着“高级涅椠”前进。比如,对幸福的认识。幸福是个人内心独特的体验,对于幸福几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追求幸福的人,一定首先是追求人类共同的道德,一定是有目标的引领,而且在不断向着目标逼近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创造力。名师的追求是一种激情,是一种动力,凝结成不断追求的“发展自觉”。“发展自觉”才会有真正发展。
  
  四、名师培养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追问和讨论,“打造”有其非常重要和合理的部分,但它只是一种“力”。“教师的追求”更为重要,可以说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也只是一种“力”。显而易见。名师培养的最佳方式和状态应当是“打造”与教师追求的结合。把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结合起来,准确地说,作为组织行为的“打造”,应当“打”在教师发展的关键处,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形成“发展自觉”。
  正是在这方面,南通的“名师导师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第一,他们转变了行政思维方式。“虽然是教育局来做这件事,但是一定要抛开通常的行政思维,尤其是要摈弃机械化批量生产,高度集中的培养模式,从行政思维转向专业思维。”@第二,他们形成了专业穿透力,即根据名师发展的专业特点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拿出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专业的品质以及培养方向的吸引力与引导力,“点击”了名师培养对象的困惑、迷茫之处,满足了名师培养对象的迫切需求。第三,引导教师从经验性实践走向专业性实践。专业性实践,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因而体现了专业的特点,培植了专业品质,激活了教师的本质力量。第四,以上这一切,南通“名师导师团”非常鲜明地提出: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导师们的“打造”之力,就在名师成长的那个方向上起作用了。
  不仅南通如此,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常州市教育局的“名师工作室”。设立“名师工作室”的很多,但往往是开头热,中间冷,最后还可能再热一些,严格地说,名副其实的“名师工作室”实在不多。常州市却把“名师工作室”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很有成效。最近,第二期的“名师工作室”又启动。设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李伟平语文教学工作室,已在语文教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带动了一批教师的成长,呈现出很好的发展状态。事实证明,自主发展是这种方式和状态的必然结果。
  
  五、名师培养的新视角在哪里?
  
  名师培养有许多视角和切入点,这些“点”应当继续深入和突破,与此同时,还应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我认为,明晰并建构名师的专业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新视角,借用惯常的说法是“打造名师专业身份”。
  身份是一种意义的认同。名师首先是教师,“打造身份”这一命题的价值在于对教师这一意义的深刻理解。马斯洛说得妙:教师不应是手里拿锤子的人。因为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就会把面前的一切都当成钉子来对待。教师应是手里拿着一盏灯。是点灯人,用明灯指明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手里拿着一把梯子。用梯子帮助学生攀高,去建构。教师应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诸如此类,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但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一身份的理解。
  专业身份涉及到教师专业的诸多方面。教师是属于学科专业的教师,显示出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教师又应是道德教师。是以道德的方式进行最有价值知识教学的人,显示出鲜明的伦理道德意义和特点。教师还应是课程领导者,不仅执行课程,而且研究课程,显示出新课程的理念与色彩。教师的专业身份是不可替代的,决定了其进行的是专业实践和专业创造。
  名师的专业身份还可以再作讨论。身份有一个特点:向高性——人们总是试图流动到更高的身份位置上去。名师的专业身份不应当止于学科教师、道德教师、课程领导上,而应追求成为“领袖教师”。领袖教师是具有领导气质和能力的最优秀的教师。名师的成功不只在自己一个人的成功。还应带动其他教师发展与成功。
  名师专业身份同样需要“打造”,不过此时的“打造”已经把内外部动力都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了。如果我们仍然用“打造”这一概念的话,“打造”名师专业身份是一个新视角,是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
  ②《善待优秀教师》,《人民教育》2009.20期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其他文献
游戏联想体验:构筑生活与艺术的桥梁。让技能训练不再机械刻板    拉根线条去散步——我们找到了含金的矿脉  苏教版第二册美术教材中编排了两个课时的《水墨游戏》,并借用了画家克利的一句话:“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起先。我让学生在宣纸上用中锋和侧锋线条自由挥洒,中间不要频繁蘸墨,于是,那些时粗时细的线条随着水墨的流失逐渐消失殆尽,孩子们惊喜交加的眼神张扬着内心求知的热忱。接着。我引导他们在行笔过程
“劳动”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的话题主要界定在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义务教育阶段把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劳动而劳动或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劳动知识的教育状况。高中阶段,把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
以学为主线是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削减琐碎环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给学生。形成以学生学与练为教学设计轴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由自学、自教(互教)、归纳三个中心环节构成:即由学生围绕教材的个人自学到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进行自教(互教),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提炼升华。由于最大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大主体对文本的体验空间,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认识课”,如认数、认图形等,这些数学知识常常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要求。由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有较强的认识需求和求知欲望,而此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常常处于认识表层。而且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时而会呈现出认识上的迷惘、缺口、疑惑等状态,这些认识状态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认识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
副词是词汇中最难使用教具或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直观教学的,传统的副词教学过多地强调模仿、过度死记硬背或机械操练,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我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An Englishfriend Part B
总是一次次地被感动着,总是一次次地流泪——汶川“5.12”。  大地震震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  2008年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目睹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这个在“5.12”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每当听到这首台湾校园歌曲,我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塔集——高邮湖畔一个让我终生眷恋的水乡小镇。在我的记忆深处,那儿的水,那儿的人,那儿的田野,那儿的村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淡泊,那样的质朴,那样的亲切,跟谢灵运笔下的山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似的,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其实,我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鬼使神差一脚踏上这片桃花源般诗意的土地的。1984
作为为数不多的剧本先行的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如同一片晶莹的多棱镜,观赏者投射角度各异,其折射出的色彩也是不同的。这个融合了情感追求、既往回忆、乃至于反抗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无疑给予了观众多层面的启发,笔者在这里仅从教育维度对此片加以观照。以此尝试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全新解读。    交流——一个隐含的教学模式    如果我们想去否认威尔是个天才,那么我们必将陷入嫉贤妒能的自我责备,因为这个在一小时
《推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叙述了唐朝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后,反复斟酌“推”、“敲”二字,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的故事,“推敲”一词因此而生,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诗歌时斟酌文字。故事内容清晰简单,五年级学生基本上一读就懂。但是,课文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的内涵以及“推敲”所展现的不同意蕴是学生不可能完全意识和体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和强化。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因此,通过情
清晨,伴着古黄河吹来的徐徐微风,走进宿迁市实验小学的校门,迎接你的除了初升的太阳,琅琅的书声。还有校园里那一个个运动的身影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欢乐的笑声,健康的体魄,让你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蓬勃的活力。该校长期以来坚持以跳绳活动为抓手,丰富课间活动,营造快乐童年,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路,使素质教育之花在校园竞相绽放。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缔造幸福童年    宿迁市实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为缔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