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叙述了唐朝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后,反复斟酌“推”、“敲”二字,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的故事,“推敲”一词因此而生,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诗歌时斟酌文字。故事内容清晰简单,五年级学生基本上一读就懂。但是,课文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的内涵以及“推敲”所展现的不同意蕴是学生不可能完全意识和体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和强化。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情境,在推敲中学习《推敲》就自然成为本课教学的一根主线、一个灵魂。
一、再现情境。在比较中推敲
故事的重要场景之一——贾岛在街头吟哦诗句,因完全投入而冲撞韩愈的仪仗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扮演贾岛,再现当时的情景。然后,抓住“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这一重点句子中的“闯”字展开。进行了如下设计: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2)“闯”一般是什么意思?
(3)文中是贾岛骑着毛驴冲进韩愈的仪仗队吗?那为什么不用“走”,而用“闯”呢?现在,我们也一起来推敲推敲、琢磨琢磨。(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影视中看到过的仪仗队出巡时的情况,感受其浩大的声势。其次体会贾岛因为太投入而误入仪仗队中,这就“闯祸”了,“冒犯”了出行的大官。所以,这个“闯”字在这儿就带有“冒犯”、“闯祸”的意思。)
(4)补充故事:一年秋天,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大街。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贾岛诗兴大发,信口吟道:“落叶满长安。”又经过一番寻思,他突然想到了很适合此句的上联“秋风吹渭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在他得意洋洋之时。已闯入了当时正在京城当官的刘栖楚的仪仗队。结果贾岛被抓了起来。关了一个晚上。
(5)可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闯进了仪仗队。是贾岛胆儿特别大吗?从这个“闯”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通过对“闯”字在文中意思、用法、意境的比较,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融入情境。在感悟中推敲
“推敲”应该说是古人创作时斟词酌句的经典故事之一,但是,“推”与“敲”到底哪个字更合适一直存有争论。课文详细叙述了韩愈的观点及理由。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仍然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思想完全吻合的。
而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见解,首先必须身临其境,感悟诗歌创作时的意境。教学中,我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跟随着贾岛一起走向郊外,走近李凝的家。幻灯出示画面,悠扬的笛声缓缓响起,我深情地描述:“这天,晚风徐徐,明月高照。清朗的月光下,绿树、青草蒙上了一层轻纱,鸟儿们栖息在树上,已经进入了梦乡,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穿过树林,贾岛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李凝的家。不巧的是李凝不在家。于是即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情境中,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不知不觉中,仿佛已经走进了那个宁静的月夜,自己成了贾岛。在感受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发言不再是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丰富多彩的——
“用‘推’好!我觉得这个月夜就像是老师给我们的那幅画一样美,用‘敲’破坏了这种画面的美感。”
“用‘敲’好!如果是‘推’的话,古寺的木门会发出很大的‘吱呀’声,而且也显得贾岛缺乏修养。”
“用‘推’好!我觉得贾岛和李凝的关系非同一般,贾岛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根本用不着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而入。”
听着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说:“智者见智,韩愈也只是一家之言。到底‘推’和‘敲’哪个更好,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但是,他们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融入情境。成为故事的主角,学习的过程自然成为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在实践中推敲
情境的再现。学生对贾岛创作时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教学绝不能仅停于此,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
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创设了两个实践性的情境。首先出示古诗中的经典诗句。在吟诵中重点体会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结合相关的典故。进一步拓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
其次,我出示两幅画面(如下图),请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所展示情境的理解补全诗句:清风()细柳,淡月( )梅花。
学生有了之前学习的积淀,表现十分活跃,答案可谓丰富多彩,并且纷纷陈述自己选字的理由。记得有个学生在第二句诗中填了一个“慰”字,当时我很是诧异。他这样解释道:“寒风中,梅花一枝独秀,香气扑鼻,月亮被它的精神打动了,送来了最亲切的慰问。”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
语文课堂离不开言语的实践,而情境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孩子们对形象的感受。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融,使孩子们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回顾《推敲》的教学,我不时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暗自高兴,常回味着课堂上曾拥有的幸福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情境让课堂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在“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中,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快乐。
一、再现情境。在比较中推敲
故事的重要场景之一——贾岛在街头吟哦诗句,因完全投入而冲撞韩愈的仪仗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扮演贾岛,再现当时的情景。然后,抓住“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这一重点句子中的“闯”字展开。进行了如下设计: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2)“闯”一般是什么意思?
(3)文中是贾岛骑着毛驴冲进韩愈的仪仗队吗?那为什么不用“走”,而用“闯”呢?现在,我们也一起来推敲推敲、琢磨琢磨。(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影视中看到过的仪仗队出巡时的情况,感受其浩大的声势。其次体会贾岛因为太投入而误入仪仗队中,这就“闯祸”了,“冒犯”了出行的大官。所以,这个“闯”字在这儿就带有“冒犯”、“闯祸”的意思。)
(4)补充故事:一年秋天,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大街。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贾岛诗兴大发,信口吟道:“落叶满长安。”又经过一番寻思,他突然想到了很适合此句的上联“秋风吹渭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在他得意洋洋之时。已闯入了当时正在京城当官的刘栖楚的仪仗队。结果贾岛被抓了起来。关了一个晚上。
(5)可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闯进了仪仗队。是贾岛胆儿特别大吗?从这个“闯”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通过对“闯”字在文中意思、用法、意境的比较,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融入情境。在感悟中推敲
“推敲”应该说是古人创作时斟词酌句的经典故事之一,但是,“推”与“敲”到底哪个字更合适一直存有争论。课文详细叙述了韩愈的观点及理由。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仍然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思想完全吻合的。
而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见解,首先必须身临其境,感悟诗歌创作时的意境。教学中,我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跟随着贾岛一起走向郊外,走近李凝的家。幻灯出示画面,悠扬的笛声缓缓响起,我深情地描述:“这天,晚风徐徐,明月高照。清朗的月光下,绿树、青草蒙上了一层轻纱,鸟儿们栖息在树上,已经进入了梦乡,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穿过树林,贾岛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李凝的家。不巧的是李凝不在家。于是即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情境中,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不知不觉中,仿佛已经走进了那个宁静的月夜,自己成了贾岛。在感受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发言不再是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丰富多彩的——
“用‘推’好!我觉得这个月夜就像是老师给我们的那幅画一样美,用‘敲’破坏了这种画面的美感。”
“用‘敲’好!如果是‘推’的话,古寺的木门会发出很大的‘吱呀’声,而且也显得贾岛缺乏修养。”
“用‘推’好!我觉得贾岛和李凝的关系非同一般,贾岛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根本用不着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而入。”
听着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说:“智者见智,韩愈也只是一家之言。到底‘推’和‘敲’哪个更好,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但是,他们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融入情境。成为故事的主角,学习的过程自然成为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在实践中推敲
情境的再现。学生对贾岛创作时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教学绝不能仅停于此,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
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创设了两个实践性的情境。首先出示古诗中的经典诗句。在吟诵中重点体会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结合相关的典故。进一步拓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
其次,我出示两幅画面(如下图),请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所展示情境的理解补全诗句:清风()细柳,淡月( )梅花。
学生有了之前学习的积淀,表现十分活跃,答案可谓丰富多彩,并且纷纷陈述自己选字的理由。记得有个学生在第二句诗中填了一个“慰”字,当时我很是诧异。他这样解释道:“寒风中,梅花一枝独秀,香气扑鼻,月亮被它的精神打动了,送来了最亲切的慰问。”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
语文课堂离不开言语的实践,而情境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孩子们对形象的感受。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融,使孩子们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回顾《推敲》的教学,我不时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暗自高兴,常回味着课堂上曾拥有的幸福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情境让课堂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在“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中,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