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课堂操作例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敲》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叙述了唐朝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后,反复斟酌“推”、“敲”二字,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的故事,“推敲”一词因此而生,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诗歌时斟酌文字。故事内容清晰简单,五年级学生基本上一读就懂。但是,课文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的内涵以及“推敲”所展现的不同意蕴是学生不可能完全意识和体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和强化。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情境,在推敲中学习《推敲》就自然成为本课教学的一根主线、一个灵魂。
  
  一、再现情境。在比较中推敲
  
  故事的重要场景之一——贾岛在街头吟哦诗句,因完全投入而冲撞韩愈的仪仗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扮演贾岛,再现当时的情景。然后,抓住“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这一重点句子中的“闯”字展开。进行了如下设计: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2)“闯”一般是什么意思?
  (3)文中是贾岛骑着毛驴冲进韩愈的仪仗队吗?那为什么不用“走”,而用“闯”呢?现在,我们也一起来推敲推敲、琢磨琢磨。(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影视中看到过的仪仗队出巡时的情况,感受其浩大的声势。其次体会贾岛因为太投入而误入仪仗队中,这就“闯祸”了,“冒犯”了出行的大官。所以,这个“闯”字在这儿就带有“冒犯”、“闯祸”的意思。)
  (4)补充故事:一年秋天,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大街。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贾岛诗兴大发,信口吟道:“落叶满长安。”又经过一番寻思,他突然想到了很适合此句的上联“秋风吹渭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在他得意洋洋之时。已闯入了当时正在京城当官的刘栖楚的仪仗队。结果贾岛被抓了起来。关了一个晚上。
  (5)可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闯进了仪仗队。是贾岛胆儿特别大吗?从这个“闯”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通过对“闯”字在文中意思、用法、意境的比较,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融入情境。在感悟中推敲
  
  “推敲”应该说是古人创作时斟词酌句的经典故事之一,但是,“推”与“敲”到底哪个字更合适一直存有争论。课文详细叙述了韩愈的观点及理由。我认为在教学时,我们仍然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思想完全吻合的。
  而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见解,首先必须身临其境,感悟诗歌创作时的意境。教学中,我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跟随着贾岛一起走向郊外,走近李凝的家。幻灯出示画面,悠扬的笛声缓缓响起,我深情地描述:“这天,晚风徐徐,明月高照。清朗的月光下,绿树、青草蒙上了一层轻纱,鸟儿们栖息在树上,已经进入了梦乡,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穿过树林,贾岛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李凝的家。不巧的是李凝不在家。于是即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情境中,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不知不觉中,仿佛已经走进了那个宁静的月夜,自己成了贾岛。在感受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发言不再是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丰富多彩的——
  “用‘推’好!我觉得这个月夜就像是老师给我们的那幅画一样美,用‘敲’破坏了这种画面的美感。”
  “用‘敲’好!如果是‘推’的话,古寺的木门会发出很大的‘吱呀’声,而且也显得贾岛缺乏修养。”
  “用‘推’好!我觉得贾岛和李凝的关系非同一般,贾岛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根本用不着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而入。”
  听着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说:“智者见智,韩愈也只是一家之言。到底‘推’和‘敲’哪个更好,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但是,他们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融入情境。成为故事的主角,学习的过程自然成为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在实践中推敲
  
  情境的再现。学生对贾岛创作时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教学绝不能仅停于此,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
  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创设了两个实践性的情境。首先出示古诗中的经典诗句。在吟诵中重点体会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结合相关的典故。进一步拓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
  其次,我出示两幅画面(如下图),请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所展示情境的理解补全诗句:清风()细柳,淡月( )梅花。
  学生有了之前学习的积淀,表现十分活跃,答案可谓丰富多彩,并且纷纷陈述自己选字的理由。记得有个学生在第二句诗中填了一个“慰”字,当时我很是诧异。他这样解释道:“寒风中,梅花一枝独秀,香气扑鼻,月亮被它的精神打动了,送来了最亲切的慰问。”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
  语文课堂离不开言语的实践,而情境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孩子们对形象的感受。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融,使孩子们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回顾《推敲》的教学,我不时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暗自高兴,常回味着课堂上曾拥有的幸福感觉。究其原因,在于情境让课堂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在“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中,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快乐。
其他文献
现在老师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课堂上不少老师都能注重引导学生去“说”,“你说……你说……”常常萦绕于耳畔。但笔者以为。“你说……你说……”还只是陆陆续续地、零星地、没有条理地说。如果在“你说……你说……”后引导学生再次完整地说一说,那么才能真正实现说得充分而到位。这样的“再次说”,被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沈重予形象地称为“二说”。“二说”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很难见到。然而。笔者在镇
今天上午两个学生喝冷水生病了,我临时决定把班里的数学课改上生理卫生课,教给学生一此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方法。临下课时,我再次叮嘱孩子们渴了要喝热水,并把饮水机的插头插到了墙上的插座里,摁下机子开关?  也许是好久不用电线老化了,也许是插头沾上了水,刚接通电源,插座处“哧哧”直冒火花,顿时焦味出来了。我一惊,本能地跳起来,女孩子“啊”“啊”尖叫,全体学生跟着慌了手脚。有的躲,有的藏,理智些
游戏联想体验:构筑生活与艺术的桥梁。让技能训练不再机械刻板    拉根线条去散步——我们找到了含金的矿脉  苏教版第二册美术教材中编排了两个课时的《水墨游戏》,并借用了画家克利的一句话:“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起先。我让学生在宣纸上用中锋和侧锋线条自由挥洒,中间不要频繁蘸墨,于是,那些时粗时细的线条随着水墨的流失逐渐消失殆尽,孩子们惊喜交加的眼神张扬着内心求知的热忱。接着。我引导他们在行笔过程
“劳动”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的话题主要界定在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义务教育阶段把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劳动而劳动或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劳动知识的教育状况。高中阶段,把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
以学为主线是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削减琐碎环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给学生。形成以学生学与练为教学设计轴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由自学、自教(互教)、归纳三个中心环节构成:即由学生围绕教材的个人自学到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进行自教(互教),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提炼升华。由于最大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大主体对文本的体验空间,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认识课”,如认数、认图形等,这些数学知识常常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要求。由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有较强的认识需求和求知欲望,而此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常常处于认识表层。而且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时而会呈现出认识上的迷惘、缺口、疑惑等状态,这些认识状态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认识习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
副词是词汇中最难使用教具或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直观教学的,传统的副词教学过多地强调模仿、过度死记硬背或机械操练,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我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An Englishfriend Part B
总是一次次地被感动着,总是一次次地流泪——汶川“5.12”。  大地震震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  2008年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目睹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这个在“5.12”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每当听到这首台湾校园歌曲,我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塔集——高邮湖畔一个让我终生眷恋的水乡小镇。在我的记忆深处,那儿的水,那儿的人,那儿的田野,那儿的村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淡泊,那样的质朴,那样的亲切,跟谢灵运笔下的山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似的,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其实,我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鬼使神差一脚踏上这片桃花源般诗意的土地的。1984
作为为数不多的剧本先行的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如同一片晶莹的多棱镜,观赏者投射角度各异,其折射出的色彩也是不同的。这个融合了情感追求、既往回忆、乃至于反抗主流价值观的故事,无疑给予了观众多层面的启发,笔者在这里仅从教育维度对此片加以观照。以此尝试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全新解读。    交流——一个隐含的教学模式    如果我们想去否认威尔是个天才,那么我们必将陷入嫉贤妒能的自我责备,因为这个在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