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聚集诱导荧光性能的研究

来源 :齐鲁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集诱导荧光(AIE)现象是指在溶液状态下不发光或发射弱光的分子能够在聚集状态下发出强烈的荧光,是在2001年唐本忠课题组第一次报道的。由于其特殊性质,能够在光电子、生物技术、传感、医学、电致发光器件等等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很多课题组相继投入到AIE活性材料的研究中去,并成功设计合成了很多AIE活性分子。但是目前报道的AIE活性分子,其发射波长大都是在蓝色和绿色范围内,而在红色和近红色范围的较少,很大程度限制了实际应用。为了拓展到低能量发光区域,涵盖更宽的发光范围,我们期望开发出具有红色和近红色发射波长的AIE活性分子。本论文对具有AIE活性的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光学性质及压致变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共轭分子中巴比妥酸作为强电子受体(A),引入噻吩、呋喃等芳香环作为强电子给体(D),提高HOMO能级,拉低LUMO能级,从而获得窄能隙的长波发射的AIE活性化合物。利用诺文格尔反应和铃木反应,成功合成并表征了五种D-π-A型的AIE活性特征的化合物。系统地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不同状态下的光学性质,探究了AIE活性化合物荧光发射增强的机理。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特征。通过用研杵研磨化合物粉末,然后用二氯甲烷气体熏制一定时间恢复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系列AIE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压致变色(MFC)特性。研究发现,这种压致变色性质是高度可逆的。通过分析粉末XRD数据,解释这些化合物是可以在外力刺激下在结晶和无定形之间切换的。研磨后的粉末发射波长红移,并伴随着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AIE分子的MFC性质并探究了其对硝基芳烃苦味酸(PA)的响应,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两种非平面的化合物CB和TB。这两个化合物分子结构相似,分子质量几乎相同,而分子性质差别很大。化合物CB和TB在水和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都表现为纳米聚集体。通过研磨和二氯甲烷熏制两种方式处理,两种化合物都表现了明显的MFC性质。XRD测试也证实了两种化合物在有序的晶体状态到无序的无定形状态之间的转变。此外,两种化合物对硝基芳烃爆炸物PA有响应,CB和TB的猝灭效率分别为48.48%和78.13%。总之,本文对设计和核磁的不同系列的AIE活性化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系统地对其荧光增强机理进行了探索和解释。为之后简便高效地设计合成AIE活性材料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沸石基分子筛凭借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质优势,在众多化学反应,尤其是吸附、催化等过程中居重要地位。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具有介孔材料本身传质效果优异的特质,结合微孔沸石结晶度
研究目的通过Sepsis-AKI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建立,研究Sepsis-AKI大鼠和LPS诱导的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不同时间点miR-30a、miR-30e及其相关成熟体(miR-30a-3p,miR-30e-3p
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客观世界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重要方法,主要研究对象是缺乏统计规律的小样本数据。实际上,相较于整数阶,分数阶微积分能更好的挖掘对象本质,灵活解决复杂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有多种方式,其中O-糖基化修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研究O-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影响,糖链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要分析糖链,首先要将糖链从蛋白质上解
果树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需要进行疏花疏果,而人工疏除法费时费力、化学疏除剂效果不稳定又存在副作用。5-氨基乙酰丙酸(ALA)是生物体内所有有机杂环吡咯化
孤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非线性现象,在凝聚态物理,非线性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一维非线性晶格中,当色散作用和非线性相互作用达到平衡
肝细胞癌在全球的癌症中被列为第六大常见的肿瘤,同时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充分分析肝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通过大
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全世界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同时也是全世界研发投入最高、应用范围最广泛、创新最活跃、辐射带动力最强的高新技术领域。随着高新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与成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晶圆作为集成电路的衬底,其制造加工的成品质量与效率直接制约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亟需加快超精密和高效率的晶圆表面加工技术的发展。晶圆的材料一般为硬脆半导体材料,具有硬度高、脆性强和化学性能稳定等
质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优势,且可以通过质荷比来实现精准鉴定,直观地给出物质的化学计量信息。自20世纪80年代电喷雾电离方式的出现,质谱便能够实现“软电离”,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最薄的二维材料,具有极其优异的电学、力学以及光学等特性,在新能源汽车、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常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相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