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集诱导荧光(AIE)现象是指在溶液状态下不发光或发射弱光的分子能够在聚集状态下发出强烈的荧光,是在2001年唐本忠课题组第一次报道的。由于其特殊性质,能够在光电子、生物技术、传感、医学、电致发光器件等等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很多课题组相继投入到AIE活性材料的研究中去,并成功设计合成了很多AIE活性分子。但是目前报道的AIE活性分子,其发射波长大都是在蓝色和绿色范围内,而在红色和近红色范围的较少,很大程度限制了实际应用。为了拓展到低能量发光区域,涵盖更宽的发光范围,我们期望开发出具有红色和近红色发射波长的AIE活性分子。本论文对具有AIE活性的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光学性质及压致变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共轭分子中巴比妥酸作为强电子受体(A),引入噻吩、呋喃等芳香环作为强电子给体(D),提高HOMO能级,拉低LUMO能级,从而获得窄能隙的长波发射的AIE活性化合物。利用诺文格尔反应和铃木反应,成功合成并表征了五种D-π-A型的AIE活性特征的化合物。系统地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不同状态下的光学性质,探究了AIE活性化合物荧光发射增强的机理。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特征。通过用研杵研磨化合物粉末,然后用二氯甲烷气体熏制一定时间恢复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系列AIE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压致变色(MFC)特性。研究发现,这种压致变色性质是高度可逆的。通过分析粉末XRD数据,解释这些化合物是可以在外力刺激下在结晶和无定形之间切换的。研磨后的粉末发射波长红移,并伴随着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AIE分子的MFC性质并探究了其对硝基芳烃苦味酸(PA)的响应,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两种非平面的化合物CB和TB。这两个化合物分子结构相似,分子质量几乎相同,而分子性质差别很大。化合物CB和TB在水和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都表现为纳米聚集体。通过研磨和二氯甲烷熏制两种方式处理,两种化合物都表现了明显的MFC性质。XRD测试也证实了两种化合物在有序的晶体状态到无序的无定形状态之间的转变。此外,两种化合物对硝基芳烃爆炸物PA有响应,CB和TB的猝灭效率分别为48.48%和78.13%。总之,本文对设计和核磁的不同系列的AIE活性化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系统地对其荧光增强机理进行了探索和解释。为之后简便高效地设计合成AIE活性材料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