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分析及对策——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为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正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从2008年起嘉兴市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地级市,南湖区成为嘉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区,以实施“两分两换”为重点,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到现阶段,南湖区遇到了农房集聚率不高的现实问题,而且前期以政府强制性为主的推进方式产生了一些弊端,土地空间制约加剧,规划点外建房增多,基层政府资金运作平衡难,等等。农民集中居住是否还有必要推进,推进的节奏、力度如何把握,这些都需要破题。  农民意愿是影响集中居住实现过程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嘉兴市南湖区为研究对象,对现阶段农民集中居住实施过程中的需求和意愿进行分析研究,查找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目的是找到政府利益和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政府下一步决策和引导农民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一)农民对集中居住有一定的意愿,必须尊重农民,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变政府强制集聚为农民自然集聚;(二)破解土地空间瓶颈制约和政府资金运作难题是当务之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为突破口;(三)着眼于现有新社区的吸引力问题,在优化调整规划、强化基础配套、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作出努力,增强农民进新社区的内生动力;(四)政府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维度,切实让农民从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受益,形成政府和农民互利共赢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代表性的一个区切入,以实证分析研究农民集中居住意愿问题,为政府如何调和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偏重数学结论的教学模式,要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强调教师要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理,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激疑、讨论”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投入意愿,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行为。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靠教师创设激疑引思、讨论解疑的教学情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有不断增多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光伏发电工程的建设过程.文章以具体项目为实例,较为详细的探究30MWp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的施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贵州创新性提出1+N镇村联动的发展思路,以之推动山地喀斯特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龙头.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阅读教学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是个难点.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在单元文本、课外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开展多个对话深化了语文学习,达成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有时不经意间就拔高了学生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有时年级之间同一题材反复写作,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写作教学需要走“农业化”的道路,即教师应该像园丁,为写作准备好适当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农业操作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写作训练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作文训练的序列,指的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全过程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而且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魅力。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的有趣味,静止的数学问题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简单。更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呈现灵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能使学生
路网中心是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进行公路管理的机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这一理念,要求交通管理部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因此路网中心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