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合并借壳模式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基于ST慧球吸收合并天下秀的案例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证监会第26号准则简化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重组不停牌的背景下,本文选取A股市场首例以吸收合并实现借壳上市的案例作为研究基础,通过与传统反向并购实现上市的模式对比,从而讨论了企业采取该模式的动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重点关注该种模式下中小股东的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本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通过“吸收合并借壳”模式实现提前退出,借壳方股东也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大股东双赢的局面却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即高达238%的控制权转移溢价是大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不能为中小股东共享,中小股东权益间接受到侵害。通过进一步挖掘,本文发现中小股东权益受损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股东操纵注入资产定价导致中小股东股权被超正常稀释;设置过低的行权价格损害中小股东的现金选择权利益;对经营情况的选择性披露损害其知情权。对此,本文认为导致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理论解释是监管不到位的情景下,混乱的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认知局限共同所致。本文存在的研究贡献有以下两个方面:“吸收合并借壳”的上市方式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尚未有相关案例研究文献。本文以A股市场首例“吸收合并借壳”的案例作为研究基础,一方面,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吸收合并方式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本文的经验证据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投资者保护,特别是在监管缺失,以及公司治理混乱的情况下,企业的特殊交易行为是可能造成中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从实践来说,本文对ST慧球吸收合并天下秀案例的研究有助于监管部门识别类似案例的交易动机,制定出相应政策进一步规范企业借壳上市流程,同时对中小投资者的关注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中小股东的重视和中小股东的自我保护意识,为类似案例中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和信息解释者,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关于分析师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分析师在担任上述角色时并非完全理性。那么分析师如何利用信息,是否能够理性利用信息,以及能否理性体现,在信息传递和有效利用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以中国市场为背景研究分析师预测对企业上年盈余信息的反应,即分析师如何将上年盈余信息反映到预测上,从而补充中国市场上此项研究的缺乏。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安全发展,并已进入成长期。近年来行业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开展并购活动以扩大企业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并购动因以及并购之后的绩效表现进行分析思考,以期待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提升并购绩效提供一些有
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程度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一主题也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21世纪“经济发展、能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社会共同倡导的主题,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生态建设的推进重点。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决定了其必须改
内部控制是企业确保业务流程顺利执行,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必要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内部控制发展起步晚,相关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具体实践中很多企业仍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正确认知,资金重压下,风险与问题频频爆发,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企业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深层原因
根据《2019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直至2018年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发达经济体的体量达到15年来的冰点,全年减少了约27%。相反地,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达到7060亿,所有发展中东道国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入总额在2018年年底所占比例超过54%,中国继续稳坐外来直接投资接受国第二的位子,这也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正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中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舞台,中
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脉,资金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资金链循环虽然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很多企业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扩张,忽略了资金链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形成了资金链断裂的隐患。企业一旦表现出资金链断裂的迹象,轻则会导致经营活动中断,重则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从国外有关资金链的研究来看,国外大多将资金链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或是研究整个社会信贷系统的资金链,针对于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变得愈发普遍,资源紧缺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开采与利用,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的自然储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在积极寻求着适合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道路,力求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实现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转型。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人们正常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有学者甚至
近年来,国家积极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传统企业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这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一些困境中的公司通过跨界转型成功突围,获得市场的认可,如锦龙股份,通过并购和控股两家证券公司,将主营业务领域由纺织转型至金融,股价也随之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如申科股份、*ST中南等,业绩并没有因为跨界转型得到改善,反而在过程中被大股东掏空。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跨界转型及大股东掏空的理论研究,重点关注行
早在2015年,普惠金融就被我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不仅将普惠金融纳入国家五年规划,还将普惠金融贷款纳入金融机构定向降准考核。目前,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建行作为国有大行,国内经济支柱之一,在承担政策性任务、践行社会职责、服务实体经济、开拓普惠金融蓝海市场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2016年,建行就率先开始了普惠金融的探索,并在201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减让了中间品进口关税;当前中国面临新一轮的中间品进口自由化趋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紧缺能源原材料进口”;中间品进口是我国进口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对微观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纵观已有文献,有关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研究视角多围绕企业加成率、生产率、企业创新、出口产品质量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