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界转型背景下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以~*ST天马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积极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传统企业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这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一些困境中的公司通过跨界转型成功突围,获得市场的认可,如锦龙股份,通过并购和控股两家证券公司,将主营业务领域由纺织转型至金融,股价也随之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如申科股份、*ST中南等,业绩并没有因为跨界转型得到改善,反而在过程中被大股东掏空。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跨界转型及大股东掏空的理论研究,重点关注行为学派对跨界转型中非理性因素的探讨,总结过程中存在的掏空陷阱。另外梳理了近年A股市场的转型热点方向,分析了“跨界转型潮”的深层原因和引发的部分问题。最后通过对跨界转型的失败案例*ST天马的分析,剖析其转型布局中的掏空行为、绩效和导致失败的原因,并为企业跨界转型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发现,跨界转型在为传统企业提供升级思路的同时,过程中频繁的投资并购、控制权的转移和跨界经营的不稳定性也为大股东掏空提供新的便利,*ST天马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大股东利用转型契机,通过跨界投资和并购注入自己控制的不良资产、虚构投资和交易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及质押借款、未披露担保等行为掏空公司,最终导致转型失败,公司价值严重受损。跨界转型已成为企业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企业更好地实施转型、投资者理性投资以及使跨界转型更有效地助力产业调整升级,本文提出建议:作为上市公司,不可为了迎合市场情绪而滥用转型等利好信息,在转型过程中应加强内部治理,约束大股东关联交易等行为;中小投资者要理智对待市场情绪热,识别财务预警信号;监管层也要继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重视媒体监督效果,加强外部监督。
其他文献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促进产业整合、转型升级为目的的并购成为市场的主流,不同于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产业并购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营效率的提高。2014年10月,证监会修订政策,对产业并购不强制要求设置业绩承诺。基于产业并购的特殊性,业绩承诺制度因其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激励效应和提高市场价值的作用,仍然在产业并购中得到广泛运用。随着业绩承诺制度的运用,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上市公司重大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会计信息以公开披露的形式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在于披露的信息内容需要真实可靠,披露充分完整及时以及披露的对象之间的公平。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者也主要依据公司披露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会危害公司的健康发展形象和声誉,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扰乱资本市场的
会计信息作为支持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了解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增加信息获取成本,损害投资者权益,还会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变革之际,行业集中度提升,较低的违规成本很可能使竞争日益激烈的医药企业利用违规披露来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医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医药企业尔康制药
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和信息解释者,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关于分析师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分析师在担任上述角色时并非完全理性。那么分析师如何利用信息,是否能够理性利用信息,以及能否理性体现,在信息传递和有效利用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以中国市场为背景研究分析师预测对企业上年盈余信息的反应,即分析师如何将上年盈余信息反映到预测上,从而补充中国市场上此项研究的缺乏。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安全发展,并已进入成长期。近年来行业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开展并购活动以扩大企业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并购动因以及并购之后的绩效表现进行分析思考,以期待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提升并购绩效提供一些有
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程度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一主题也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21世纪“经济发展、能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社会共同倡导的主题,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生态建设的推进重点。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决定了其必须改
内部控制是企业确保业务流程顺利执行,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必要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内部控制发展起步晚,相关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具体实践中很多企业仍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正确认知,资金重压下,风险与问题频频爆发,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企业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深层原因
根据《2019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直至2018年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发达经济体的体量达到15年来的冰点,全年减少了约27%。相反地,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达到7060亿,所有发展中东道国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入总额在2018年年底所占比例超过54%,中国继续稳坐外来直接投资接受国第二的位子,这也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正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中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舞台,中
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脉,资金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资金链循环虽然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很多企业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扩张,忽略了资金链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形成了资金链断裂的隐患。企业一旦表现出资金链断裂的迹象,轻则会导致经营活动中断,重则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从国外有关资金链的研究来看,国外大多将资金链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或是研究整个社会信贷系统的资金链,针对于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变得愈发普遍,资源紧缺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开采与利用,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的自然储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在积极寻求着适合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道路,力求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实现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转型。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人们正常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有学者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