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自然流产患者都想知道流产的原因是否来自于染色体异常。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高于50%,其中非整倍体因素占到了86%以上。
国内外对流产患者绒毛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仍为细胞遗传学方法。细胞遗传学方法有检测周期长、标本易被母体细胞污染等缺点,且失败率较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方法被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引物原位标记技术、同源基因定量PCR、实时定量PCR等。特别是利用微卫星进行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染色体病特别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诊断。
已有较多的学者将STR-PCR方法运用到羊水和孕妇外周血中进行产前诊断,而罕有将它运用到研究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的研究中的报道。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应用STR-PCR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并将它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进行比较,补充核型分析结果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临床遗传咨询,提示流产原因。
第一部分 61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对早期自然流产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了解自然流产中染色体的异常情况。
方法:收集61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按照是否使用宫颈软化剂、流产类型、标本新鲜度分组讨论核型分析结果。
结果:核型分析成功率65.6%。共检出正常女性胎儿 46,XX 13例,检出正常男性胎儿46, XY11例。检出3例22三体, 2例45, XO, 2例1 3三体,2例18三体,2例15三体,1例14三体,1例21三体,1例47XXY,1例三倍体,1例嵌合体46,XX/46,XY。使用米非司酮组核型分析成功率为72.7%,未使用米非司酮的组64.0%,p=0.430。难免流产组中,成功率为79.6%;稽留流产组中成功率为8.3%,p<0.001。新鲜标本成功率为80.4%;不新鲜或者坏死的标本成功率为20%,p<0.001。
结论:直接法制备绒毛组织核型分析成功率较低。流产前使用米非司酮对核型分析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稽留流产和不新鲜或坏死绒毛组织核型制备成功率较低。
第二部分 48个正常无关个体中19个微卫星位点和牙釉蛋白基因扩增产物的分析研究
目的:检测19个STR和一个AMXY位点,以了解它们是否适合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诊断。探索多重PCR的位点组合和条件。
方法: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48份无关个体DNA样本中的19个STR位点和一个AMXY位点,用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对于第一次扩增未成功的标本,进行第二次扩增。
结果:19个STR位点在48个个体中实际的杂合度中除了D21S1411(预计值0.933,实际值0.833)、D22S1157(预计值0.85,实际值0.790)和D13S174(预计值0.92,实际值0.874)比预计值低外, 其余都与文献和基因库中所记载的杂合度相仿。19个STR位点都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性含量。AMXY和DXS8090、DXS8094联合诊断性别的成功率可达97.9%。
结论:本文所选的19个STR位点适合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分子诊断。8个多重PCR组合效率高。AMXY联合DXS8090、DXS8094可以用来进行性别诊断。
第三部分多重定量荧光PCR对61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研究
目的:用STR位点及AMXY基因位点对61例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数目的检测,以评价它与传统经典的核型分析的关系。
方法:选取常见易发生染色体异常的13,14,15,16,18,21,22和X等染色体上各2-3个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的微卫星位点和AMXY基因位点,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扩增61例自然流产组织中这些位点,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扩增结果。如某一位点出现三个峰,则判断为三体,如出现两个峰值比>1.85,也认为三体。
结果: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1例标本进行扩增,有1例标本扩增失败,成功率为98.3%(60/61)。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共分析出2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总数的36.1%。对于核型分析成功的40例样本来说,多重荧光定量PCR也全部获得了成功。其中38例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相一致,以细胞遗传学作为诊断标准,诊断的符合率为95%。
结论:结合STR的多重荧光定量PCR在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中敏感性强,特异度高,可以做为细胞遗传学的补充。对于稽留流产和坏死变性的绒毛组织,STR-PCR也可以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