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长期以来,传统劳技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人文意识的渗透,偏离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文”理念要求我们在开展劳技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加强技术与人类、历史、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关注学生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的心理指向,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关键词]劳技教学 学生 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框架中,加强了课程与生活、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联系,使这一学习领域更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可见,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这就要求劳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这种融人文性、情感性、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和探究空间,不仅深受他们的喜欢,也成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二、案例及其解析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技能创造课,教学项目是“拖把的制作与发明”。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拖把制作技术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同伴合作等方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灵感,提出设想,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生交上来的各种发明设想中,有一位同学颇有创意。这位同学在看到她母亲每天拖地的时候累得腰酸背痛,就希望能运用所学技术知识,发明一个自动拖地器,为母亲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她在创意中写到:“每当看着妈妈在家里不停地拖地,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总在想能制作一种方便实用的拖地工具帮帮妈妈。”教师把这一份充满爱的创意在班上讨论,激发了全班同学浓厚的兴趣。经过讨论、交流,大家从遥控玩具车得到启示,在物理、信息技术等老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计算机知识、磁性原理和焊接技术,克服了设备不足、时间紧张等困难,制作了能自动清洁地面的电动拖把。许多同学将这一产品带给父母试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在喜悦之余,同学们进一步改进设计,解决了电动拖把行走偏向、充电对接不准确等问题,研制出了能自动调整方向、可以进行智能充电的电动拖把模型。该模型在省机器人创新比赛中获二等奖。
[案例解析]
现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四二一”(四位老人、父母双方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我”字当头,不懂感恩。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其道德水准的偏低。首先是对待父母的关心程度,只有56%的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65%的学生知道父亲的生日,与此相反,父母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的却达到90%。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却没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的回报。一个不会关心父母的人,将不可能去关心其他人。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中,爱的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同样,在劳技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关爱之心的人。在“拖把的制作与发明”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对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更在意的是学生关心人、尊重人等人文精神的启迪和培养。试想,如果没有对母亲的关心与挚爱,又哪来创新的火花和发明的灵感?没有对辛苦劳作的体谅和理解,又怎么会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毅力和执著呢?另一方面,从案例中又可以看到,由于这一制作与发明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做和学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激发,爱心得以培养,学生真正在做中学会了感激,懂得了感恩。与讲故事、举事例相比,不难看出王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为有效。
三、几点启示
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僅仅从技术领域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技术,背后必然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开放的观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技能型学习提高到人文教育的层面,加强技术与人类、历史、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对未来高度适应的人才。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人文教育应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应该说,教师的观念极大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劳技教学中要有效开展人文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成人,创造美好人生。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观念,“不仅注重学生基础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中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人文教育要注重实效性。多年来,人文教育的缺乏与失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离学生太远,那种“高大全”的榜样与事例使学生觉得这些“伟人”和“名家”可敬而不可学。而传统的说教式、注入式又使学生心生厌倦。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体验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到生活中去感受真、善、美,并充分发挥技术课程的创造功能,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真、善、美,让学生在创造中有所感悟,在创造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是人文教育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探求人文精神的欲望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人文素养的受益者,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学会的是感恩与关心;在和同学合作完成某一制作时,学生懂得了友情的珍贵与团结的重要。作为教师,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则主要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能越俎代庖。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文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必须克服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充分挖掘课程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用技术所携带的文化性和道德责任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_J].教育研究,1999(2).
[3]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1997(11).
[关键词]劳技教学 学生 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框架中,加强了课程与生活、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联系,使这一学习领域更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可见,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这就要求劳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这种融人文性、情感性、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和探究空间,不仅深受他们的喜欢,也成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二、案例及其解析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技能创造课,教学项目是“拖把的制作与发明”。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拖把制作技术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同伴合作等方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灵感,提出设想,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生交上来的各种发明设想中,有一位同学颇有创意。这位同学在看到她母亲每天拖地的时候累得腰酸背痛,就希望能运用所学技术知识,发明一个自动拖地器,为母亲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她在创意中写到:“每当看着妈妈在家里不停地拖地,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总在想能制作一种方便实用的拖地工具帮帮妈妈。”教师把这一份充满爱的创意在班上讨论,激发了全班同学浓厚的兴趣。经过讨论、交流,大家从遥控玩具车得到启示,在物理、信息技术等老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计算机知识、磁性原理和焊接技术,克服了设备不足、时间紧张等困难,制作了能自动清洁地面的电动拖把。许多同学将这一产品带给父母试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在喜悦之余,同学们进一步改进设计,解决了电动拖把行走偏向、充电对接不准确等问题,研制出了能自动调整方向、可以进行智能充电的电动拖把模型。该模型在省机器人创新比赛中获二等奖。
[案例解析]
现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四二一”(四位老人、父母双方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我”字当头,不懂感恩。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其道德水准的偏低。首先是对待父母的关心程度,只有56%的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65%的学生知道父亲的生日,与此相反,父母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的却达到90%。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却没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的回报。一个不会关心父母的人,将不可能去关心其他人。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中,爱的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同样,在劳技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关爱之心的人。在“拖把的制作与发明”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学生对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更在意的是学生关心人、尊重人等人文精神的启迪和培养。试想,如果没有对母亲的关心与挚爱,又哪来创新的火花和发明的灵感?没有对辛苦劳作的体谅和理解,又怎么会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毅力和执著呢?另一方面,从案例中又可以看到,由于这一制作与发明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做和学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激发,爱心得以培养,学生真正在做中学会了感激,懂得了感恩。与讲故事、举事例相比,不难看出王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为有效。
三、几点启示
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僅仅从技术领域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技术,背后必然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开放的观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技能型学习提高到人文教育的层面,加强技术与人类、历史、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对未来高度适应的人才。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人文教育应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应该说,教师的观念极大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劳技教学中要有效开展人文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成人,创造美好人生。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观念,“不仅注重学生基础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中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人文教育要注重实效性。多年来,人文教育的缺乏与失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离学生太远,那种“高大全”的榜样与事例使学生觉得这些“伟人”和“名家”可敬而不可学。而传统的说教式、注入式又使学生心生厌倦。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体验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到生活中去感受真、善、美,并充分发挥技术课程的创造功能,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真、善、美,让学生在创造中有所感悟,在创造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是人文教育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探求人文精神的欲望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人文素养的受益者,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学会的是感恩与关心;在和同学合作完成某一制作时,学生懂得了友情的珍贵与团结的重要。作为教师,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则主要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能越俎代庖。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文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必须克服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充分挖掘课程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用技术所携带的文化性和道德责任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_J].教育研究,1999(2).
[3]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