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legy of Otherness-a Postcolonial Study of a Passage to India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福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六部长篇小说和一部演说集。《印度之行》是福斯特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随着这部小说的面世,福斯特也攀登上了他写作生涯的顶峰。小说围绕20世纪初期英国与其殖民地印度之间的关系展开,是英国殖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本。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西方对印度政治、文化的强烈关注,之后一直是文学批评界争论的焦点,文学评论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部作品。尤其是在后殖民理论与批评兴起之后,后殖民理论中文化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身份等新问题更是日益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有关于印度形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印度之行》中“他者”形象本质上是多重而开放的,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文本特征,研究福斯特是如何看待印度文化的。通过对印度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宗教信仰方面中的“他者”话语,对印度人的形象刻画,对印度形象中蕴含的性别话语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进一步对其话语功能进行分析,表明“他者”是福斯特的兼具矛盾性和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福斯特以“他者”话语的建构为基础,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最终发掘“他者”话语的背后的殖民者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文化语境以及作家在其中所持有的微妙态度。   论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并指出作为英帝国的成员,福斯特无法超越他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站在被压迫者的角度去分析产生英、印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印度之行》中印度及印度民众的“他者”身份主要是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服务。
其他文献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20世纪美国犹太作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辛格是一个宗教质疑者,他对上帝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传统中西方翻译理论都把翻译看作是纯语言转换,翻译批评家也以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西方翻译学者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既延续了她“爱”的创作主题,又表达了她对“爱”的全新阐释。作
格洛利亚·内勒是当代美国继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以其“黑人女性四部曲”闻名于文坛。《贝利咖啡馆》是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
通过实验测定Sn-Ag-Sb及Sn-Zn-In系列合金的润湿角,进行了润湿性研究,发现Sn-Ag-Sb及Sn-Zn-ln系焊料存在润湿性差的缺点,通过添加低表面张力的金属或稀土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美国民族文学真正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红字》曾被列入十部世界最佳小说之一。霍桑及其作品《红字》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研究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文学译者的各项活动一直备受翻译批评家的关注。本文对文学译者研究进行理论探讨,研究主要围绕两个设想展开:1)生态翻译学的新探索、新发现,或者对翻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英语交际中使用和理解委婉表达方式时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很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所以有必要对使用和理解委婉表达方式时所产生的语用失误进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