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字》主人公亚瑟·丁梅斯代尔与其历史原型维翰·科顿的对比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美国民族文学真正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红字》曾被列入十部世界最佳小说之一。霍桑及其作品《红字》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已有不少优秀研究成果问世。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霍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霍桑的小说《红字》以17世纪的目光回溯美国新英格兰的早期历史,以叙述清教牧师丁梅斯代尔和教区妇女海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模式反思与探寻美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性格和历史走向。从真实的历史中塑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霍桑文学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虽然我国的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红字》的成果问世,但是鲜有学者挖掘《红字》凄美爱情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   本论文以《对(红字)主人公亚瑟·丁梅斯代尔与其历史原型约翰·科顿的对比研究》为题目,在认真阅读《红字》文本和早期新英格兰重要历史人物约翰·科顿的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小说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其历史原型科顿之间的种种联系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约翰·科顿是美国新英格兰第一代清教领袖,是美国公理会制创始人,新英格兰方式的代言人。他对新英格兰教会和政体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论文不仅对比了约翰·科顿和亚瑟·丁梅斯代尔的贡献和重要性,还找出了科顿-哈钦森联系和丁梅斯代尔.海斯特关系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论文得出了两个结论。1.虽然丁梅斯代尔和科顿的年龄和神态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学识、宗教虔诚和温和的性格等方面很相似。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并且都很机智,久经世故,对教会和政府的管理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可以说,丁梅斯代尔是年轻化的约翰·科顿。2.科顿-哈钦森联系和丁梅斯代尔-海斯特关系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科顿和哈钦森之间是宗教上的关系,而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之间是情爱关系。   本研究具有直接和间接意义。一方面,本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霍桑的《红字》研究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本研究间接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对约翰·科顿研究的空白。
其他文献
高中英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推进,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改革便是一个必须重视起来的观念。目前在国内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作为二语习得中的输出技能,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却并没有积极地去探讨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更缺乏适当并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以及科学并系统的引导方法。一些中国语言学家借鉴Michael Lewis、Na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教学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对语言主体、教材与教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主体的研究,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
歌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因为它是一种有效的娱乐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被认为是为演唱而写的口语语篇。然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有限,特别是随着经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20世纪美国犹太作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辛格是一个宗教质疑者,他对上帝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传统中西方翻译理论都把翻译看作是纯语言转换,翻译批评家也以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西方翻译学者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既延续了她“爱”的创作主题,又表达了她对“爱”的全新阐释。作
格洛利亚·内勒是当代美国继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以其“黑人女性四部曲”闻名于文坛。《贝利咖啡馆》是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
通过实验测定Sn-Ag-Sb及Sn-Zn-In系列合金的润湿角,进行了润湿性研究,发现Sn-Ag-Sb及Sn-Zn-ln系焊料存在润湿性差的缺点,通过添加低表面张力的金属或稀土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