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ting between God and Satan-Exploration of Singer's Ambiguous Religious Thoughts in Satan i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20世纪美国犹太作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辛格是一个宗教质疑者,他对上帝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旦》中就已有所展现。1648年的哥萨克大屠杀使整个犹太社区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使格雷镇的人们经历了一场信仰危机。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徘徊于上帝和撤旦之间,不知是该虔信上帝还是接受撒旦的诱惑,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这些人物都是辛格的代言人,代表了辛格对隐匿的上帝的质疑,反映了辛格宗教思想的矛盾性。本论文试图以辛格的《格雷的撒旦》为例,分析辛格宗教思想的矛盾性。  论文的引言简要介绍辛格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重点介绍小说《格雷的撒旦》,综述国内外辛格及《格雷的撒旦》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中讨论了辛格宗教思想的矛盾性,认为主要体现在对上帝存在问题的探索、对上帝与其选民的契约和上帝救赎的挑战、以及上帝赋予人们的自由意志的态度上。第二章着重分析《格雷的撒旦》中体现的辛格的矛盾思想,分别从小说中人物本尼什拉比和莉切尔的自我矛盾、信仰多元下的格雷镇的宗教斗争和权利转换、及辛格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叛离与回归”的主题三方面展开。第三章从个人、文化、社会、政治背景多个侧面,探讨辛格矛盾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最后在结语中指出:辛格吸取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精髓,发展了自己独特而矛盾的宗教思想。这种独特的思想给犹太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意义。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瑞萨科技(RenesasTechnology)公司宣布,联手成立“北京大学一Renesas T—Engine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嵌入式系统的研发,并着重研究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放式标准平台T—Engine。
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多视角的态势,国内外语言学界从词汇到语篇等各层面对隐喻已做出许多有洞见的探究,然而却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复杂结构隐喻的研究,无一例外地缺少
高中英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推进,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改革便是一个必须重视起来的观念。目前在国内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作为二语习得中的输出技能,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却并没有积极地去探讨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更缺乏适当并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以及科学并系统的引导方法。一些中国语言学家借鉴Michael Lewis、Na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教学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对语言主体、教材与教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主体的研究,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
歌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因为它是一种有效的娱乐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被认为是为演唱而写的口语语篇。然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有限,特别是随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