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的变迁及建构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者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者形象”展现出的革命体悟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革命或战争中的个体生命状态,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当代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十七年”红色经典与“文革”文学中的“革命者形象”被塑造为神一般完美而崇高的存在,是无畏无惧无惑无暇的英雄;到了新时期,“革命者形象”开始具备了平凡特质,而不仅仅是完美的英雄角色;在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革命者形象”则显现出了许多人性弱点,某些“革命者形象”甚至被塑造为丑恶和欲望的化身。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十七年”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为主要参考对象,对比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在类型、特征和建构艺术等方面的转变,侧重分析该文学形象“转变”的时代因素和深层内涵,探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的建构现象。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考察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生成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以探讨“革命者形象”转变的时代特征和原因。“革命者形象”生成的政治语境主要包括思想解放运动的催发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可两方面。文化语境则主要指国内外文学思潮的兴起以及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动对新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叙述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的不同类型和主要特征。根据革命者的来历及其特点,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分为丑恶、欲望化的农民革命者形象,“弱化”、“边缘化”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另类”的革命者形象:土匪和国民党,“平凡”的英雄四种类型。通过与“十七年”红色经典中“革命者形象”的对比,分析新时期小说中“革命者形象”呈现的转变现象及转变原因。第三章论述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的建构艺术。主要从话语模式、叙事内容、抒情模式三方面的转变进行研究。结语部分反思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革命者形象”书写的得失。新时期以来的革命叙事通过对革命历史的想象和重构提供了革命历史另一层面的真实,重现和挖掘了以往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部分历史真相,然而新历史小说在抗拒已有的主流革命历史合理性的某些极端做法及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否定一切的表现手法,也使其陷入了虚无和悖论的境地。另外,新世纪以来众多小说中的“革命英雄形象”也显现出了大同小异的特征,文本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复制”的问题,也存在着文学性缺失的弊端,某些根据“十七年”文学经典改编的作品还具有“泛性化”和媚俗倾向。
其他文献
“地方”是一个凝聚了价值观念并且能够栖居的对象,是价值和养育支持的焦点。地方的形成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依托,人文地理形成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地方的自然空间环境对于一个地方人们地方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理环境是形成地方感的自然因素。地方感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是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结果。地方感是一个展现人与地方联系的理论视角,是一种人在这个地方生活的独特的经验,既有自然的物质环境有关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旅游的融合,旅游消费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游、印象游向“休闲化、品质化”的深度游、体验游转型升级,旅游业面临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的矛盾调整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围绕旅游转型升级隐含和爆发的负面网络舆情层出不穷,网络舆情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成为影响政府公共管理的危机事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国家形象关乎着国家利益。但现在,“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等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布局的同时,其成人教育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否起到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是否通过教育传播使传播效果优化。针对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该如何通过孔子学院“提质增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电子化的公共服务是当下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门户网站仍旧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形态,因此从优化电子化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地方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面对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但提供服务过程中仍存在“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求的服务找不到”的问题。如何提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的公共服务,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企业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依托于互联网从事跨境贸易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跨境贸易中重要内容。数据跨境流动作为跨境贸易的基石,数据的重要性愈来愈被国家和企业重视。然而基于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执法等目标价值的追求,许多政府对跨境流动的数据采取数据本地化措施,其中既有巴西、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内的数据本地化措施不可避免地
海关在中国虽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代才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近代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染指中国海关,建立起来的旧海关体系逐渐发展,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学界对于中国旧海关的研究颇多。近年来由于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不断被整理出版,国内对于近代海关的研究逐渐系统、深入,且内容逐渐丰富、多样化。其中利用率较高的新出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包括《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和《美国哈佛大
危险犯的出现是我们当前面临风险社会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它的出现又给我们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行为人自动消除危险状态行为的认定问题就是危险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危险犯是指将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社会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危险犯自动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是指在特定的危险状态出现后实害结果发生前,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本文站在结果无价值的
二类代理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委托代理冲突,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在实务中频频发生。小股民实力薄弱居于弱势地位易受侵害,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市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公司治理本为解决委托代理而生,因而中小投资者也被鼓励参与法人治理。长期以来投资者在权衡积极主义的成本收益后往往会表现出理性的沉默,因而现有研究大多将中小股民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者而非主要参与者,对中小股东主导公司治理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废除科举,推行新式学校教育,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志书的编写和使用在我国发端了。作为融地方志和乡土教材于一体的文献形式,乡土志以爱国爱乡为主要特点,其编写持续到宣统三年(1911年),形成了乡土志编纂的勃兴时期。乡土志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教育内容之一,与学制改革等新式教育形式一道,是新式教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乡土志书的编
贪污罪的保护法益是贪污行为受到刑法评价的实质根据。贪污罪的研究依赖于贪污罪侵害法益(客体)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贪污罪分离式的立法模式(贪污罪和受贿罪分别规定)和一体化的立法模式,得出贪污罪财产保护法益是公共财产之事实支配或者权利实现可能性,贪污数额决定罪与非罪的成立,体现贪污行为侵犯国家法人的财产利益的社会危害性,顺应当前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与定罪量刑标准,指导司法适用构成要件,惩治贪污犯罪。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