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龙安村边民边界地方感的人类学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是一个凝聚了价值观念并且能够栖居的对象,是价值和养育支持的焦点。地方的形成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依托,人文地理形成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地方的自然空间环境对于一个地方人们地方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理环境是形成地方感的自然因素。地方感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是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结果。地方感是一个展现人与地方联系的理论视角,是一种人在这个地方生活的独特的经验,既有自然的物质环境有关联,也有社会交往的一些经验,既有对自然的认知,又有在这个独特的空间生活的经验,与自然的物质环境关联,也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这一套观念又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中缅边境的龙安村为田野点,通过龙安村边民对当地自然空间的认知、群体历史记忆和情感以及地方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尝试勾勒出一个地处中缅边境的村落中的人们在与自然环境、地方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感的建构过程。其中,围绕着地方发生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事项得到了重视。在龙安人地方感的建构过程之中,与地方之间发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且应对着来自村落外部力量的多重作用,建构着龙安人的主体性地方认同结构,这体现了龙安人在特定地方活动背后的文化认知和行动逻辑。龙安村村民通过地方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边民的边界认知图式,通过此认知图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观念与边民基于长期的边境日常生活的经验如何互构、互渗的过程。由此也对以往边界研究中过于强调国家对于边界的型塑作用,而忽视了地方主位视角下的边界塑造及其与国家边界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由此出发,也可以理解作为复数的边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地方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边民的边界认知图式,通过此认知图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观念与边民基于长期的边境日常生活的经验如何互构、互渗的过程。由此也对以往边界研究中过于强调国家对于边界的型塑作用,而忽视了地方主位视角下的边界塑造及其与国家边界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由此出发,也可以理解作为复数的边界的社会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厌氧性感染,由破伤风杆菌从伤口侵入所引起。破伤风杆菌停留在伤口内,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释入血液循环而发病。破伤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根据国外的经验,经过主动免疫注射的人群,几乎没有发生破伤风的。在我国,军队内普遍进行了主动免疫注射后,破伤风得到了极为有效的预防。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破伤风的发生率已下降到零。但是,我国人口众多,除在部分小儿中已开展白喉、破伤风和百
期刊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出基层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上应加入“精细化”的考量。网格机制作为一种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以网格化管理的形态运用于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并在基层信息收集、协助行政权力运行、整合包括政府多部门在内的公共资源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恰当运用这些优势,精准识别、差异化调配、协调资源并满足公众的差异化公共服务
我国的边民帮扶政策是党和政府治理边境地区,巩固边境稳定,推动边境繁荣发展,实现边境地区各民族共同富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的而制定的涉及边民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它对于促进边境稳定、维护边境安全、加快边境发展和推进边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边民帮扶政策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理政策,是中国特殊的边境治理政策的延展。县级单位作为执行国家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家间博弈越演越烈,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边界是国家边疆的最前沿,边界事务的治理成效不仅影响边境县域的社会秩序,更影响着国家领土安全和主权完整。边境县政府是边界事务治理的主要行为体,既要承担处理一般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责,还要履行治理边界事务的职责。加强对边境县边界事务治理的研究,提高边界事务治理成效,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疆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边疆
摆脱贫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值此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从公众满意角度对精准脱贫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检验精准扶贫工作是否落到了实处,确保扶贫的有效性、真实性;有利于发现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脱贫工作进一步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改进方向。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精准脱贫效果的评价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但
2011年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提出中国的援助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白皮书没有进行具体描述。本文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实践出发,将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分为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的援助实践中,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固定的目标、行为模式,具有了单独形成一种援助模式的实践基础。分析传统援助国的援助模式可以为归纳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模式提供基本分析路径。传统援助国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监察机关实现了反腐败资源的整合,使得监察权成为集监督、调查和处置于一体的高效权能。政务处分作为监察处置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监察机关经过监督、调查等法定程序,对职务违法的公职人员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等处分决定。政务处分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处分范围,实现了党纪监督和国家监察的贯通,打破了我国原有的以党纪处分和行政处分为主的公职人员处分制度,于国
历经约70年的发展,来华留学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趋势,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07746人,占总体留学人数的46.9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国际教育的重要市场。但来华留学事业的迅猛发展也暴露出了重数量轻质量、整体培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边境发展、确保边境巩固、边境安全。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和边疆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以非传统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具复杂化和多变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政府主体及简单的合作方式无法妥善解决边疆安全问题,协同治理作为社会治理范式的创新,强调国家、社会各主体达成共识、团结协作、共担责任和共享利益,成为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模式,因此,本文围绕“边境安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问题日渐凸显。然而作为对品德、心理、行为有较大偏常甚至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教育转化的重要教育机构,专门学校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考验。无论从保障目标主体受教育权角度出发,还是以改善社会未来的治安和稳定为考量,专门学校都不可或缺。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专门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创造了新的机会,也带来新的考验。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三所专门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