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就成了各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成为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它决定了具体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化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之一,以其概念形象、内涵丰富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而迅速风靡全球。 本文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理论剖析。选择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却十分突出的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1993~2003年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同时山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对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在区域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在今后发展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并对生态足迹方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通过回顾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行了剖析,在比较各种评价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生物物理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第二部分是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和方法介绍部分。在对生态足迹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把与生态足迹有关的理论分为理论基础和相关理论两部分,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相关理论包括区域联合与区际协调论、承载力理论等;在介绍了生态足迹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评价步骤、模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引入表示区域生态安全程度的生态压力指数,建立了生态足迹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是对山西省1993~2003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研究。该部分通过对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现状分析,运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