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首先建立了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提取方法及同时检测两药物残留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精巢和卵巢等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11,94.96;85.51,74.10;95.95,80.62;96.61,75.09;91.72,94.07。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4.00%,4.05%;2.99%,7.11%;3.19%,4.18%;3.80%,6.12%;3.20%,3.57%。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25%,4.86%;2.81%,6.85%;3.69%,4.14%;3.28%,4.18%;3.46%,2.02%。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在以上五中组织中分别为0.01μg/ml,0.01μg/ml;0.01μg/ml,0.01μg/ml;0.02μg/ml,0.01μg/ml;0.1μg/ml,0.1μg/ml;0.05μg/ml,0.05μg/ml。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组织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含量分析。
其次,在水温25℃,采用单剂量肌肉注射方式,研究了不同剂量(10mg/kg蟹体重、20mg/kg蟹体重)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利用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主要组织(血淋巴、肝胰脏、肌肉、性腺等)中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ver1.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后,两剂量组的恩诺沙星代谢过程均能较好地用一级速率二室开放模型拟合。由模型衍算的分布半衰期(T/2α。)、消除半衰期(T1/2β)、体清除率(CL/F)、平均滞留时间(MRT0-∞)、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和分布容积(Vd/F)等主要药动学参数对于给药剂量为10mg/kg(蟹体重)实验组分别为0.427h,21.3h,0.133L/h/Kg,60.0h,96.9μg/ml/h和4.08L/kg,而对于给药剂量为20mg/kg(蟹体重)试验组分别为0.216h,12.3h,0.189L/h/Kg,85.8h,187μg/ml/h和3.35L/kg。两剂量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具有相似性,如均在分布相之前存在瞬间吸收过程,且在给药后6h均出现再吸收峰。肌注10mg/kg(蟹体重)剂量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脏、肌肉和性腺中恩诺沙星浓度变化均存在先吸收后消除的过程,且肝胰脏中药物的残留量最高,即出现“药物沉积”现象。两剂量组试验表明,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快、分布广、消除期较长。且采用肌注给药因吸收半率期和滞留时间均趋于零而近似于血管内给药。肌注给药0.5h后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各组织中均检测到恩诺沙星的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但其浓度接近于检测限,且其代谢过程不适用房室模型描述。
最后,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内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蛋白结合率。结果显示肌肉注射剂量为15mg/kg(蟹体重)恩诺沙星后,第3h、6h、12h、48h等采样点血淋巴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与10,000Da分子量以上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59.42,65.07;63.56,69.12;61.82,73.74;46.53,69.91。与3,000Da分子量以上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66.59,73.08;66.31,69.63;69.20,78.58:53.78,75.68。因而与3,000Da和10,000Da之间分子量蛋白的结合率(%)分别:7.17,8.01;2.75,0.51;7.38,4.84;7.25,5.77。因此,本试验说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小,且主要与血浆中10,000Da分子量以上蛋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