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关注人生、探究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家进行人生哲理的研究,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高尚的人格。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中心是树立理想人格,并作为人们效法的榜样。所谓理想人格,就是根据时代需要而塑造出来的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一种理想化人格模式的设计,是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不断地选择与构建,从而不断地接近它,不断地修正它来实现,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是对理想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是从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一体化的儒教传统文化”中凝结和升华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入世型理想人格)、道家(游世型理想人格)、佛家(出世型理想人格),它们在内在层次、精神境界和实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演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有其必然且明显的缺陷,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有利于人们树立道德主体意识、强化道德自制观念、激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强大动力、培养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乐观进取精神。 中国需要现代化,中国必须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包括许多因素在内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但起点和重心在于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主体理想人格的确立。中国的传统人格是一种以道德为主要标准的道德人格,现代人格则是德、智、体、美兼备,各构成要素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格,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人格的转换,即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指导下,借鉴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模式,批判地汲取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的营养成分,用传统理想人格的理论精髓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共同审视并关照现代人格状况,使中国传统的以道德为主的道德人格向知情意行统一、真善美一体化的现代人格转换,建构和谐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