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的《英语语言能力标准》(2018),英语使用者的水平越高,其语言的表现就越自然越符合习惯。Fillmore等人把习语分成两类(1988),一种是实质性习语,具有固定的词汇作为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形式化习语,具有可填充不同词汇的框架。本文聚焦于形式化习语,动词-小品词组合是其中一种形式化成语,动词-小品词组合也被称为短语动词。本研究以V OFF组合为例,这是由于先前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学习者使用的OFF的频率比其他小品词少。本研究试图弄清楚与V OFF组合关联最强的动词类型,以及V OFF组合的原型义和其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本文通过整合构造语法理论,宏事件研究和隐转喻理论,构建出CMM的分析框架。传统语法把短语动词定义为动词或短语,而构式语法统一把短语动词称为构式。此外,传统研究要么强调动词的含义,要么过分强调小品词的意义在该结构语义建构中的作用。相比之下,本研究将动词和小品词视为一个构式,构式的意义具有独立其组分的含义。构式的意义和动词和意义都由事件类型指定,这些事件类型被实现为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基于不同的填充动词,动词-小品词构式在不同事件类型内具有不同的构式义,但它们不是非结构化的,而是具有中心意义和该意义的扩展。本研究也进一步探讨了动词-小品词构式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包括转喻,隐转喻和隐喻。本研究从定量研究开始,基于COCA的数据,借助R软件和构式搭配分析法来探索V OFF构式的中心含义。根据动词的词汇含义,把与V OFF构式有强烈搭配强度的动词分为10组。它们是:(1)运动动词;(2)分离动词;(3)接触动词;(4)状态动词;(5)变化动词;(6)身体动词;(7)占有动词;(8)消费动词;(9)认知动词;(10)交流动词。其中运动动词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分离动词。这10组又可分为四类:(1)运动动词;(2)分离动词;(3)状态和变化动词;(4)社交动词。由于分离动词也是运动动词,所以将分离动词合并到运动动词中,得到本研究的三种动词类型。然后,这三种动词类型分别在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中探讨。这三种事件分别具有方向义,结果义和时间义。为了探究这三个宏事件在语义特征上的异同,本研究考察了每个宏事件的框架事件和副事件。框架事件包括主体,激活过程,联系功能和背景。由于主体和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它们进行了一起研究;由于将激活过程和副事件都映射到了动词小品词构式的动词上,因此也一起研究它们。研究发现:对于主体而言,运动事件具有客观的和可移动的主体,而状态变化事件和廓时事件具有抽象的主体。所有宏事件中的背景都可以出现或者隐含。运动事件中的背景指起始位置或最终位置;状态变化事件的背景指某种特定的属性是否存在;廓时事件的背景指事件的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至于激活过程,它指运动事件中的运动,状态变化事件中的改变,时间事件中的持续和终止。至于副事件,它是运动事件中的原因或方式,取决于事件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链。它是状态变化事件中的原因和廓时事件中的方式。至于联系功能,它是运动事件中的路径,路径是由主体和背景共同确定的;它是状态变化事件中的各个不同状态的阶段;它在廓时事件中指的是一段时间。最后,基于三个宏事件构式义语义特征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研究还探索了V OFF构式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首先,在运动事件中,V OFF构式的含义通过转喻的思维方式得到扩展,把“从近到远”具体阐释为“从里到外”,“从上/下到下/上”的关系。其次,从运动事件的方向义扩展到状态变化事件的结果义,首先涉及到隐喻“状态变化是运动”中,其次在隐喻中涉及到了转喻“初始/最终状态”代替“状态变化事件”。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被合称为隐转喻。第三,运动事件和廓时事件语义结构的相似性驱动了隐喻“时间是运动”。本文进一步指出,运动事件突显了“始源”的语义角色,状态改变事件突显了“目标”的语义角色,廓时事件均突显了“始源”和“目标”的语义角色。通过计算动词与V OFF构式之间的搭配强度,分析三种宏事件类型的语义特征,和探索构成义扩展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从理论上扩展了对宏事件理论和构式语法的研究,为构造语法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方法论启示,也期望对教育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V OFF构式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