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来源 :2019素质教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行为习惯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文明行为习惯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
其他文献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问题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为我们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视角:即从教学是否有效(有效教学)层面来评价和改进教育教学活动。
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结果,不重方法;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机械化记忆,忽视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的陈旧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体制,以及片面强调考试成绩的教学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在扼杀学生天生的创造潜力的同时,也将一些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因此文选型教材一直是语文教材体系的主要格局。追述到古代,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就是最为典型的文选型教材,它开创了我国文选型教材的先河,直至今日,即使教材的编写方法发生变化,文本内容不断更新,但教材形式,仍未跳出文选型格局。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列为21 世纪四大教育支柱,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我国实行多年的课程改革,对内容、对教材、对教学模式等都有所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应该成为重点的重点,因为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人才。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我国目前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21 世纪是开放性的世纪,孕育着开放性的数学及数学教育。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我们几十年不变的数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改革与创新,以便能够应对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待以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现象腑拾即是。
纵观当前国际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国家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教育的竞争本质上就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使所需的人才类型出现变化,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现在国家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中,德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且德育教育的完成者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