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相关论文
清初、中期思潮众多、诗论驳杂,沈善宝作为清嘉庆、道光年间女性文坛上的佼佼者,其诗歌受到清初、中期文坛尤其是诗坛的影响,本文......
范氏之后,有王世贞(1526—1590)的小酉馆。王是明代所谓后七子的领袖,对戏曲很有研究。小酉馆藏书三万卷,多宋版精本。他曾说,“余平生......
摘 要:汪道昆,明代文学家、著名戏曲家、抗倭名将。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期文坛,汪道昆作为徽州地区名闻遐迩的文人学士,他甚至被人视为......
归有光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黄宗羲推其文章为明代第一人,清代桐城派更是将他奉为宗师。在历来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以及在其它一些......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写给他敬重的长者刘玠的书信,大约在严嵩倒台后公开,后因入选《古文观止》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篇.它对明嘉靖......
李攀龙(历城人,1514—1570)这个名字在明代文坛如日中天。打个比方,他恰如今日之莫言、王蒙、铁凝之类的人物。明代诗歌界,最有名的是“......
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1514—1570)的作品主要集结在《沧溟集》和《白雪楼诗集》中,而《白雪楼诗集》的作品全部包含在王世贞所......
明代中期有“复古”和“解放”的文学争论.复古派以“前七子”与“后七子”为代表,提倡文学复古,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此后......
明嘉靖、乾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在文坛举起复古的大旗,他们诗歌主张的形成受到政治、文化氛围以及文学理论的继承......
【正】《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它的作者归有光(一五○六年——一五七一年),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勤奋学习,......
明代后七子是明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学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向诗歌本体的复归.研究他们的诗歌理论,对于......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
看了这个题目,很多人不解,王世贞与《本草纲目》有什么关系?翻开《本草纲目》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州山人凤......
作为明代“后七子”派复古运动的领袖和文坛主盟,李攀龙身后毁誉参半,攻讦不休。其诗歌的突出弊端在于乐府诗的剿袭与剽窃,然而瑕......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初期的创作主将、理论中坚,“后七子”中唯一的专业诗人,嘉靖隆庆年间名重诗坛的风云人物。他一生创作长达六......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
“文必秦汉”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口号,“情”和“格调”是贯穿前、后七子复古创作的两条主线。以《谈艺录》和《艺苑卮言》为......
嘉靖四十二年1(1563),父丧服除,离薋园落成,王世贞邀约文坛名士三十多人赠诗四十馀首,其中多数为苏州籍挚友,也包括早年任职刑部的......
明前后七子近乎“狂”、“狷”的文化人格 ,标志着他们初步迈开了向自我回归的脚步。但由于理学文化的深入影响和时局的无边黑暗 ,......
明诗在近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受到很大关注,产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作为古典文学后兴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如何作进一步推进?......
作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在诗歌创作方面明显受到李白的影响。其追摹李白的原因既有取法乎上的艺术追求、李白人格的持久吸引,也......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归有光文论思想述评刘鸿达有明一代,文风尚繁,门派叠起,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和发展,文学思潮也开始了自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明中后......
明代隆庆、万历间文风的转变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是个大变易的时期,社会变动不居,士人心态巨变,文学思想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就文......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的情况,包括对李东阳文学理论渊源,主要文学理论及其与前后七子关系的研究,并指出......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
作为明代后七子复古这动的领袖之一,王世贞复古思想的形成既有很大程度的被动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主动因素。李攀龙的影响是王世贞思......
作为后七子集团的新生代成员,屠隆与七子一派关联密切。综观屠氏论诗,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复古流派后续发展阶段诗学观念承传与......
宗臣是明代“后七子”重要成员,文学上诗文曲赋,众体兼擅,颉顽七子,卓然名家;政治上清廉刚正,反奸抗倭,忧国忧民,入祀名宦。惜乎天......
王世贞文学思想论析汪正章王世贞(526—1590),字元美。号风洲,江苏太仓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王倬乃南京兵部侍郎,父王亦一名将,官至右都御史。王......
盛唐诗人李颀(690?-752,或753)在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中被不断推崇,数量可观的诗集选本在刊印、流行,及至中晚明,“后七子—言“诗必盛唐”......
【正】 长期以来,“后七子”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王世贞,因为提出了文必秦汉和诗学“格调”说的文学主张,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史研究者......
谢榛被削名“七子”和与李攀龙的所谓“绝交”是后七子内部的一桩著名公案。五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其始末缘由虽众说纷纭......
浅论后七子的内部纷争及其影响王承丹明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由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的倡导并促成的诗文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五言诗歌的第一座高峰,从西晋至明清历来为后代文人墨客所钟情,并不断地被摹拟学习,留下了大量的《古诗十......
<正> 关于李攀龙及其诗歌的研究,建国以来甚为寥落;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也只有十分简略的评述①。李攀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乎不是第......
王世贞对前七子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意至而法偕,反对拘泥成法,主张由“法”而“悟”,谋求“法”与“意”的和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