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相关论文
明代科举落第政策是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科举制度自确立后,落第率一直居高不下,会试落第率约为90%,乡试落第率约为96......
弘治六年(1493年)春闱,大学士李东阳担任朝廷会试的主考官,好友杨一清对他说:“前年四月,我去陕西提督学校视察,发现有个举子与你是本家,而......
一 长洲(今江苏苏州)的文氏一族世代以诗书传家,家族之中名人众多。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便受到家中的文化熏陶,就......
圆梦 乾隆四十年(1775年),思想家戴震最后一次参加会试。自从38岁考上举人后,戴震连续五次参加科举,会试、恩科一场不落,却次次名落孙......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是一部大型的人物传记,篇幅暂定二十卷,包括人物两千人左右。上编第一卷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可惜个别作......
纳兰性德(1655~1685),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也是历代不易的道理,随着岁月的流逝,文治在与武功此消彼长的竞争中渐渐占据优势。马上皇帝的阁臣......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在北京寓所给四位弟弟写了一封信,信里叙述了一件曾国藩受惠于他人的往事。 道光十......
杨文骢仅仅在人间生活了五十年,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和太多的人生起伏,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公正评价。长眠于安徽桐城龙头乡卅里铺平桥......
“南元”是清代科举的特产。当时规定,外省人可以应试顺天(北京)乡试,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像现在考北大、清华,北京比湖南等南方省份低很......
一本名为《名联欣赏》的书籍,收有前人一副对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成?三更灯火五更鸡。编者解说云:“这是一副传诵......
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前往南昌参加乡试,名列全省第三。他受此鼓舞,当年秋天就从江西奉新出发,赶往京城参加会试。宋应星先沿长江东下至......
匾额收藏家唐昌科历时10余年,搜集明清两代匾额800余方,其中清代翰林题写的匾额120多方,包括状元匾额20方,且主要为寿匾。状元乃殿试第......
一天,张居正在卫兵护拥下来会见临川才子汤显祖。一见面,张居正要卖弄文才:“汤才子仙乡乃产笔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有‘光照......
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
《宋仁宗:共治时代》 作者: 吴钩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页数: 590 定價: 108.00 最近出了一部......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在北京寓所给四位弟弟写了一封信,说起一件往事:道光十七年,已经两次落榜的曾国藩,准备第......
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人,字纕蘅,号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状元。 毕沅参加会试之前,是清廷军机处的职员。乾隆二十五年的礼部......
清朝刚入关时,考取举人即可担任知县。到了乾隆时期,社会日渐稳定,官吏队伍健全,朝廷就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非进士不能为官。......
新科举人的荣耀光宠,是从放榜那一刻开始的。放榜这天,在全社会的期待中,有鼓乐、仪仗、兵丁护送榜文,顺天府到府尹衙门、各省到布政使......
明朝科举对后世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南北卷制度的正式确立,通俗地说,也就是确定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分配问题。 我国地域广袤,各地经......
公元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年。辞官回家养病的陈继昌,在山清水秀的广西临桂老家里悄然去世。走的时候,这名病入膏肓的才子才......
《读书》今年五期刊载了两篇文章,皆以清末科举之废除为旨,或谈“功名的漫长流转”,或述开封贡院的掌故,虽百年往事,仍叫人唏嘘作叹。其......
洪武四年殿试日期现有两说:一是以《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为代表的“二月十九日”说(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本,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二......
“痛哭疗病”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
1668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滞留京城。 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会试落第了。 王致和屡战屡败,想起千里之外家......
《读书》二○○七年九期所载《精神的家园——从徽州的清明节说起》一文中说:“这就是徽州,……为曾养育出旧中国的最后一位科举状......
清末名臣黄桂鋆(1858—1903),原名桂清,字伯香,号养吾,贵州安顺人。清光绪八年(1883年)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
郭嵩焘:开眼看世界却成“名教罪人”郭嵩焘仕途坎坷,虽然在1837年20岁时考中举人,但其后两次到北京会试都名落孙山。经过几年游幕......
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参加了当年的会试,由于文采出众,一举夺魁,剩下最后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