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俄为师相关论文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前,威尔逊在中国拥有美好形象和崇高威望,被中国民众视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和“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
摘 要: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局的发展增强了孙中山打败北洋军阀的勇气和信心,遂决定出师北伐。然而,军阀......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国内迅速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以苏为首、以俄为师”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奋斗目标......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之后,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
刘少奇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过程.这一探索过程蕴含的精神长久而厚重,内容丰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苏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得到苏联外交上的承......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苏联“改变颜色”的两大根本性原因.从“......
劳动教养制度的前世,当在苏联.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便处处以俄为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法与经济制度大半照搬苏联,劳教亦属......
1948年7月1日,刘少奇为纪念党的生日给干部作报告,在回忆自己早年赴苏留学的那段经历时说:“到西天取经,只有一年就回来了。在苏联......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的“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久,他又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的手......
党章是一个政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1921年的中共建党和1924年的国民党改组都受到了俄(共)的深......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并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以......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国民党奠定了思想革新和党务革新的基础,而且二者在建国、建党原则,民族自决论、......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分别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二人都曾借鉴俄......
新文治主义思潮、现实武装斗争、外部政治势力是推动国民党确立党军体制的三个主要因素。新文治主义思潮为国民党"党军"体制的建立奠......
以往,我们的教科书把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称为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但这四人区别很大。洪秀全只是借......
席正铭,1884年出生在贵州省沿河县大垭乡,中国民主革命家。席正铭的父席崇琳是一个饱学经书,擅长书法的秀才,正当壮年在省城游学时病死......
“揖美追欧”的辛亥革命试验西方式民主制度失败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
从纵向角度比较前苏联和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两者既有继承性,又有着巨大的差别;从横向的角度比较中国与前苏联的高等教育及......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苏俄革命成功的启发下提出的一套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它既是“以俄为师”的理......
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对外学习的过程。通过考察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的历史演变,同由于两种接受活动--继承传统文化与接受......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对外学习的过程,建国初期的"以俄为师"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对我国的......
今年,在科索沃危机中迎来了“五四”80周年,这是本世纪最后一个五四纪念。部分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在声讨北约的声浪中,出现反美反西方激......
孙中山在1924年10月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是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文献。孙中山在这封信中强调“以俄为师”,要全面理解这封信,必须对当时国民党......
1950年代初是我国大陆全方位向苏联教育学习的时期。通过学习苏联教育,我国教育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教学内容、......
我国的税收征管问题并没有解决,累进税的先进性完全是理论上的。我们不妨吸取俄罗斯税改的先进经验,重新思考我国的个税税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容十分丰富的时期。1918年5月在国民党人主办的《戊午编译社》评论中第一次表露了“以俄为师”的......
过去百年,我们“以俄为师”“以苏联为榜样”,以“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为奋斗目标,走过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康庄“大道”。沧海桑......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我们走过许多弯路,特别"以俄为师"到"走俄国人之路"的口号更是走进误区。今天,我们去反思这些得......
<正> “以俄为师”这个口号,是孙中山提出来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以不折不挠的精神,在国内发动了十次起义,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1895年着手武装起义开始,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和扫清反动势力的战争,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推......
自俄国成为中国的邻邦,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便发生了重要变化,俄国这个北方强邻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中的重要角色和重要参与者,即使它......
基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与“以俄为师”的价值取向,共和国德育确立了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构想。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中......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历史也进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在苏俄的影响和帮助之下,孙中山欣然从师法英美转......
由于社会国家的急剧转型与意识形态的重构需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代表人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地"清算式批判",而苏联......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继承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传统开放思想,并将其发展、深化,最终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开启了近......
【正】 在建国以来进行过的三次教育改革中,第一次教育改革(1949年10月——1956年12月)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建立社......
俄共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以党领军”的统军制度,为孙中山重新考量”以主义集合”军队提供了鲜活的参照物。受俄共政治工作的启发,孙中......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至为深远,"走俄国人的路",这是近代中国救亡问题上许多寻路者的共同选择。孙中山首倡"以俄为师",国共两......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都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的。提法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学......
1950年代,我国教育以俄为师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以特有的学习和改革方式为前提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与学校教育者的自觉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