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个环节,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读教学为基本环节,以训练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听说和写作的训练,构成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训练体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整体水平的突破口,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学习语文时才能感到轻松,才能主动地学习语文。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其记忆、理解、想象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所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常采用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课中突出诵读、课后拓展阅读三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前反复阅读,为赏析文章铺好道路
  在教学新课时必须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直到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阅读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目标,不能随随便便地读完了事。
  学生应先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里面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一次阅读时用圈、点、线等符号把文章中难写、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以便上课时解决不易理解的问题;把文章中重点的句、段梳理出来,以便更深刻地品析文章内容;还要把经典的语句整理出来,以便积累大量的词汇语句。最后学生还要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思考解决,比如在预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通过阅读找到课文的主人公是谁,除了主人公以外还有哪些人物;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段,通过反复阅读这些句段,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故事情节又是怎样的。
  学生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阅读中对课文渐渐熟悉了,这就为他们进一步赏析课文铺平了道路。当然,学生在开始并不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要求、不断地训练,学生才能渐渐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多种方法。
  二、课中突出诵读,品味文章思想内涵
  朗读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本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就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要求学生朗诵文章,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来品味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品味,熏陶学生的情感。
  (1)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朗读会有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潜力,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节选《雷电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满含深情、铿锵有力地朗读,初步感受屈原的高大凛然、伫立睥睨、坚贞不屈、满腔愤怒的精神情感,再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这样对于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很有帮助。
  (2)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诵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等形式,先让学生听,然后有感情有重点地反复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文章的真谛。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直到朗读节奏准确、朗朗上口为止,使学生熟知文章里面的词汇、词语之间的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层次。再如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注意从音调高低、声音大小、速度快慢、节奏起伏,再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使整个诗歌成为一曲美妙的乐章,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朗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质疑问难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思考并回答,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海燕》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海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课文为什么要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激情澎湃的朗读,可以激起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解决问题就会更加容易了。
  三、课后拓展阅读,丰富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的阅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作文书籍,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中外名著、精美散文等,使学生从中品味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成长。
  同时,教师要开展读书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该略读的略读,该精读的精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读书比赛活动,如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演讲比赛或散文诵读比赛以及诗歌诵读比赛活动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潜能。
  总之,教师通过对学生扎实有效地阅读训练,促使学生养成正确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进思考、拓展想象、丰富语言、陶冶情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起来。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把知识系统、完整的教给学生,还要仔细观察学生,察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得到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真正学到知
随着“主体性教学”的推行实践,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指导学生实践,原先的“传道者”角色已不能充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师要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尤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也曾学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全面落实英语的生活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句型、句式后,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其语言特征与功能特性,很难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究其原因,是初中英语教学与生活脱
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收效最差的就是阅读教学.它几乎占据了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二,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所谓细读文本,即在整体感知文本主题思想与文章结构的基
一、当今流行音乐与语文诗词教学结合的现状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和流行元素泛滥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流行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传播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背景之一,并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所无法忽略的重要资源。”这体现了流行文化对如今学校教育的影响。中学生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接受人群,流行元素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流行音乐以饱含情感的语句、通俗易学的唱腔,很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为学生所接受。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流行音乐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都蕴含着很深的意蕴。无论是文字层面还是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上,好的文本通常能够让人从多方面去展开解读,每一个视角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究并且能够带给人以收获与启迪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一、阐释意义丰富的语言文字  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首先可以从含义丰富的语言文字开始。好的作品不仅用语十分考究,很多
进行写作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审题。审题,就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的原则是对题目的涵义、写作文体要“清”,对写作范围要“明”,对题目的要求要“细”。笔者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审题方法。  一、 析题结构法  所谓析题结构法,即从题目的语言形式入手,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抓其主干成份,理解其内容和要求。比如作文题《学外语的故事》
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大都比较简单,重在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及日常的学习,理解文章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否抓住文章的说明要点,掌握文章所采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否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试题呢?  一、认真阅读,明确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科技性说明文,大都比较前沿,多取材于科技报刊、
教学目标:1.速读训练,培养学生快速抓取信息的能力;2.了解文中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用对比手法表现夏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夏的情感  夏天远去了,但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起回味夏天,也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先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回望夏天。一起朗读《夏天的歌在哪里》(投影出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前预习,教师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选择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先进行组内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成小组间的共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展示,进一步把握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理清数学知识的本质问题。  一、背景分析  “分式”这一知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本节课是研学案课堂“小班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