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古代诗歌的鉴赏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86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中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无论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对古代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诗歌鉴赏有两个含义:一是客观性的“解读”,也就是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围绕“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技巧)、“为什么这样写”(效果)等问题拓展与延伸,并加以提炼概括,使抽象的具体化,使作品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情境,它是对作品已有的东西的“诠释”与“再现”。这其中,关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往往是考察的重点。二是主观性的“评价”,即在“解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作家的态度与价值观作辩证的分析与评判。
  诗歌具有想像丰富、意蕴含蓄、思维跳跃性大等特点,尤其是古典诗歌,年代久远,其语言表达习惯、反映的社会风俗、运用的典章故事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诗歌和诗歌鉴赏的知识是相对匮乏的,能力上也有欠缺。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1 合理的思维步骤,即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基本步骤的了解和运用。2 必要的诗歌知识的储备,例如:文学文化常识乃至一些历史常识,情与景的关系、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等。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在此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能力。4 必要的表述技巧,例如准确的运用术语等。
  一般来说,对诗歌的鉴赏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内容:意象的运用、意境与情感的体味、诗人情感的解析、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具体谈到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从题目入手,明确重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或线索,经常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特别是诗歌的题目,有的点明了与写作内容有关的时间、地点,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秋”“春”“山居”“临安”;有的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赠”“忆”:有的则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杜甫的《哀王孙》,其中的“愤”“哀”近乎直抒胸臆般的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重视作品的题目,并把握其中关键词语的内涵,进而去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
  当然,有些诗歌从题目上看很类似,比如“××怀古”或者“无题”等。这类题目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具体内容,但是我们可以从古代诗歌的基本类别和创作风格上初步了解该诗的大体内容(这应该属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范畴)。比如所谓的怀古诗(诸如此类的还有边塞诗、闺怨诗等),它通常着眼于个人境遇的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感伤兴衰;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尤其是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是借助理性分析,独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有了这个概念,对某一首怀古类诗歌的整体把握也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切入点了。
  二、从背景入手体察诗情
  古代诗歌距离现今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了作者的创作风格乃至个性,对于把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尤其是从整体来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李白,生活于盛唐,蔑视权贵,诗风豪放飘逸;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洒脱;刘禹锡经历坎坷,几经沉浮而乐观向上,诗风简朴而富有哲理;李商隐情感细腻,文辞清丽,意蕴深微;辛弃疾忧国忧民,诗风悲壮雄浑。
  在了解诗人创作经历和创作风格的同时,也要了解作者所写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所谓“诗言志”,一首好的诗歌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是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强烈的主观感受。因此在分析诗歌时联系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和诗的情感。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如果联系到当时辛弃疾的处境就不难理解——有心杀敌但年事已高,有心破贼却不被重用,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因此以廉颇自比也就不足为怪了。又比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如果不了解其成诗背景,就容易理解成李白不畏权贵挂冠弃官而去,而诗的内容则恰恰相反,这首诗是李白奉诏进长安时所写,表达的是一种自己即将施展抱负的自负与踌躇满志。
  三、抓住诗眼(关键词),体会其中的深意
  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
  比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又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是我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这“闹”字和“弄”字一用,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也正基于此,这两句也成为了全诗的关键句。
  “诗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如李白的《赠汪伦》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恰当地流露出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它们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即是如此。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多个字,但是都不如“绿”字给予读者的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间。
  寻找和把握诗眼一方面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审视,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和“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词性的角度来寻找“诗眼”,比如动词,它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经常成为诗人提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前面提到的“闹”、“弄”两字就是鲜活的例证。当然,有些形容词也不要轻易放过,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那个“绿”字。
  四、把握意象和意象体系,探究诗歌的情感内涵
  意象是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载体,是凝结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抓住意象(意象群)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
  对中学生而言,意象有的时候也可以称 之为景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然特点,我们在分析一个意象的时候,首先可以从意象(或者说是景象)的本身特点人手,从其声音、色彩、形状等角度加以赏析。更重要的是,依据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比如“梅、兰、荷、松、菊”一般象征着高洁、忠贞;“杨柳、鸿雁、长亭、关山、残月”象征着思乡怀亲之情,“长天、雄关、沧海、大漠”经常象征着豪情壮志;“落日、冷雨、子规、梧桐”象征着孤独悲怆;“白云”是晴空的景象,一般用来表现浩荡苍茫的空间。这些象征含义(表现意)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于诗歌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由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或意象群。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就是单个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可以拼接的,在深层上互相关联,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人们常常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个体。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等种种意象,看似独立,但却又是一个整体,都流露出那种悲凉落寞的情绪,“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这一大的“环境”,“枯藤”便失去了自身所被赋予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与此同时,古典诗歌的意象又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相同的意象经常有着不同的内涵,比如:“江水”代表着时光流逝,绵长的愁苦、有时也意味着历史的发展;“落花”意味着人生失意,又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又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和“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中都运用了“黄鹂”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截然不同——前者表现的是喜悦之情,而后者是“以乐景写哀情”,更多流露出的是惆怅之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多的掌握诗歌意象的内涵和拓展,同时在分析意象时一定要把意象放在全诗中从整体上加以揣摩。
  五、体会意境。品味感情
  意境来源于意象。如果说意象是客观存在,那么意境则是客观与主观的融和,也就是景与情的融和,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反映着诗人的情绪。袁行霈先生曾经把意境划分为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就高考而言,主要是要解读诗歌之意境和诗^、之意境。
  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意象)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也正是作者一生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只选取了几个生活的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勾画出一个“少年情怀自是得”的意境,让人不由得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六、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
  古代诗歌的主题、意境主要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对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也是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积累和熟知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知识。
  诗歌的艺术手法一般分为抒情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种。
  抒情手法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联想想像、衬托、用典、象征、白描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反问、双关等。目前高考中对艺术手法的考察经常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手法的运用以及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等)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鉴赏主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去考虑,上面所说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一般而言,鉴赏诗歌首先要搞明白诗的内容是什么,即“写什么”,而后分析这首诗是“怎么写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典型细节的分析,进而再感受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最后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呢怎样的情感。
  另外,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广泛涉猎诗歌作品是做好诗歌鉴赏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和落实。
其他文献
关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好太王碑原石拓本徐建新RubbingsoftheOriginalHaotaiwangStelePreservedintheLibraryofBeijingUniversity¥XuJianxinStudyofthesteleof...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on the possession of the king is too good monument ruby ​​rubbingsoftheOriginalHaot
一副和蔼的面孔上长着一双永远睁不开的眼睛,一双粗壮的大手总是忙碌不停,坐着一张破旧的藤椅,守着一个小小的报亭,这就是我们学校旁边的卖报盲人。早晨,他常常左手端着一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得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是很难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当今社会快节走多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的灵活创新能力的培
1.读的习惯一般人看来,好像只有语文学科才讲究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根本无需这种习惯与能力。其实不然,数学中的语言相当精练且表述都相当严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
汉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周到中国人对汉画的研究是从对山东嘉祥县武氏词的碑刻研究开始的。最早是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录了武氏祠(武氏墓群前的享堂)武班、武荣两块碑,并于
出土木材文物的保护处理方法段新芳,李坚,赵有科考古出土文物是研究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材料,是获取古代文明的信息载体。对文物分析研究,可以获取文物材料的性质、制作方法、产
自从妈妈迷上了都市菜园后,我们家的阳台就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花盆。盆里都是妈妈种的菜苗,有辣椒、马齿苋、生姜、红薯、花生、玉米……因为妈妈最爱吃蕃茄,所以举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Nano-amorphous TiO2 was prepared by a sol-gel method.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elec
采用小型熔融纺丝机将PP/碳纳米粒子纺成三叶形截面的长丝。然后将此PP/碳纳米粒子复合长丝和纯PP长丝采用就地聚合的方法涂以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制成导电长丝。结果表明,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