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瓷上花鸟画的构图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图,指作者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采集、筛选、组织素材,将其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并创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
  构图,为达“意”服务,是画之总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一幅画能否在第一时间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取决于构图,读者能否读懂画“意”,也取决于构图。构图美,才能吸引读者,构图准确,才能完满地向读者传递画“意”。
  瓷上花鸟画的构图要适应其载体——瓷器器型的要求,随之而变化,以求得“画”和“器”的完美结合。
  学习构图有两种方法:一是向国画学习,国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画家的传世精品和他们撰写的画论,都可以指导我们学习构图;一是向瓷画学习,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陶瓷精品都是我们学习构图的教材。
  下面介绍一些意、图、器结合较好的瓷画实例:
  寓意“美好、光明、幸福”的“凤穿牡丹”纹是古瓷里常出现的,《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在壶腹绘有“凤穿牡丹”纹,《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在瓶腹也绘有“凤穿牡丹”,二者器型不同,一个在壶腹依壶势绘向上飞翔的凤,牡丹点缀凤的周围,一个则在瓶腹满绘牡丹,凤横向穿行于牡丹之中。
  民国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新粉彩瓷画大师方云峰,在镶器上和瓷板上都创作了以“耄耋富贵”为主题的画作,素材同为猫、蝶和牡丹,镶器的一个平面上绘一只小猫悠闲地蹲在一棵茂盛的牡丹树下,蝴蝶在其身旁飞舞。瓷板上的画面,则是一只小猫伏在一块山石上,好奇地注视着底下一只蝴蝶在牡丹花上采花粉的情景。这两件作品,都可视为平面构图,方云峰将相同的素材构建出完全不同的画面,表达了完全相同的主题思想。
  民国“珠山八友”成员毕伯涛的《鸟乐图》和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的《春风杨柳万千条》,选择的素材都是柳枝和小鸟。《鸟乐图》只在瓷板的右顶角绘出了一枝飘然至底的柳枝,那只攀在柳枝上将柳枝当做秋千作乐的小鸟被安排在柳枝的顶部,剩下的画幅全是空白,画中的柳枝犹如从天际里伸展下来的一般;《春风杨柳万千条》依瓷瓶之势,只在瓶肩至瓶腹中部周绘了一条条随风舞动的垂柳,一群小鸟穿行其间,除了瓶口有边饰外,其余的画幅全是空白,整个画面既呈现了盎然的春意,又营造了无限空灵之境。两位大师在不同的器型上以相同的素材构建了完美的画面,表达了浓浓的春意。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瓷画的构图很灵活,立意之后,你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选择器型,也可以根据器型的变化推敲构图。
  构图还要关注细节问题。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主体,一般居于显著而突出的地位,《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的主体纹饰“凤”占据了壶腹全部,宾体“牡丹”只点缀于凤的周围。宾主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冷(宾)暖(主)、强(主)弱(宾)的变化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虚(宾)实(主)变化来表现,冷暖、虚实都不能太绝对,冷暖要有过渡,虚实要相生。宾主之间一定要有呼应,有情感的顾盼,方云峰的粉彩《耄耋富贵》瓷板画,山石上的“猫”的视线是落在飞舞于牡丹花丛中的“蝴蝶”身上的。
  民国“珠山八友”成员田鹤仙,独画梅,以“梅花弄影”之法,用绰约树影衬映虬劲盘曲的树枝,营造虚实相衬、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田鹤仙的粉彩《一枝冰雪又生寒》瓷板画和粉彩《红梅图》瓷瓶都以满绘构图。《一枝冰雪又生寒》满绘绿萼梅,其布局无论是枝干的比例分割、粗细变化、曲折走向,还是梅花团块的大小分布,花朵姿态的正、侧、偃、仰、背,以及空白的预留都很有讲究。画里的梅枝梗青青、花瓣洁白、萼蒂碧绿,冰肌玉骨。梅树老干横斜,粗壮苍劲,枝丫抱体、屈曲穿插;满树花朵繁华似琼葩含露,暗香浮动、清气袭人;树影若隐若现韵清神幽,虚虚实实犹如梅舞。留白处还题写了一首诗“画里梅花墨未干,一枝冰雪又生寒。当年风景犹能记,曾在孤山顶上看。”整幅画面满而不塞,乱中有法、密而有序,洋溢着浓浓的蓬勃生机。《红梅图》满绘红梅,瓷上的梅枝依着瓶型缠缠绕绕、曲曲转转,有的地方疏、有的地方密,可谓疏而不简、密而不乱。留白处也题写了一首诗:“快雪初睛映霁霞,溪桥相访路偏赊。冲寒雅爱幽香远,入画堪怜古干斜。”好好研读这两件作品,对我们学习如何处理虚实、疏密、藏露、参差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瓷画构图还要考虑展示瓷器“白如玉”的质地美,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先生在谈字画布局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邓先生对“白”的要求用了“计”字,可见“留白”是需要绘画者精心谋划的。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说:“我落笔处是黑,我着眼处都是白。”“留白”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留白产生的空灵境界,能引发读画之人的联想,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会得到不同的艺术感受。学习“留白”,毕伯涛的《鸟乐图》和徐亚凤的《春风杨柳万千条》是较好的教材。
  构图的知识点很多,要全面掌握,需深入研读中国画的理论著作,研习先辈的画作,同时认真深入生活,向大自然讨教,既能继承前人绘画技艺,又能师法造化,还能有所创新。
其他文献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决定了山水画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画出永世流芳的精品杰作,能创造出与自然山川景观那么贴切的表现技法,能写出感悟深厚的理论著作,就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贴近自然,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期刊
浊浪滔天军旗耀,飓风肆虐砥柱回。6月份以来,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突发暴雨、内涝、溃口、滑坡、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时间,鄱阳告急、九江告急、盐城告急、黄梅告急……危难关头,铁军出征!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水电二总队闻令而动,投入兵力36000人次、装备7800台次,多点出击,星夜驰援,一场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在江西、湖北、江苏、福建等4个省份12地接连打响。  危急时刻有铁军  入
期刊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
期刊
青花山水滥觞于国画,尤其是现代青花山水,几乎就是国画山水的坯上移植,所以,画青花山水,精通国画的画理和画技十分必要。  国画家画山水,讲究取势、章法和笔墨。  取势之法,是要抓住重点,如重点在画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如“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则可用“甲”字来取势,上面厚实,下面轻虚,如同“甲”字;此外,如重点在下面,用“由”字取势,在
期刊
中国梦 瓷都情  夕照霞霓  映衬你钢毅的身躯  斑驳城墙  烙下你千年的梦寐  传承创新  一次次享誉世界  熊熊窑火  一代代生生不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陶瓷书法艺术在景德镇蓬勃兴起,出了一批陶瓷书法家,许多好作品,媒体对此也常有评介,但关于如何欣赏陶瓷书法艺术的文章却鲜有所见,偶有涉及也语焉不祥。因此,笔者不揣冒昧,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以抛砖引玉,并向书法专家请教。  我以为,陶瓷书法作品有四美。哪四美?  一、文字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作品以文字为素材,其文或为历代著名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范仲淹《岳阳
期刊
牡丹纹饰是自宋代以来瓷上的主要装饰纹饰之一。  宋代以图案的形式用刻划和模印技法在瓷上装饰牡丹,构图形式有折枝式(盘、碗内只有一枝牡丹),分格式(以盘、碗心为中心,放射性分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枝独立的牡丹),对枝式(两枝分别独立的牡丹翻转对称构图,但无缝隙,独立而统一),交枝式(两两枝茎相交、轴向完全对称的牡丹构图,可以有多组),环枝式(几朵牡丹的枝叶相互衔接,组成一个环形图案,多出现在盘、碗
期刊
我是个瓷艺工作者,以绘制人物瓷画为主。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作人物瓷画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传神,二是文化内涵丰富,三是与器型完美结合,装饰性强。前二点与国画相同,后一点为瓷画所独有。  首先是人物形象必须传神。  人物瓷画作为人物画之一个分枝,愈来愈不满足于形似,而追求一种“神似”的境界。所谓“神似”,指的是将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反映出来。“神似”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
期刊
“百宝栏杆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是明代诗人冯珍写的一首牡丹诗。牡丹也称木芍药、富贵花。农历谷雨前后开花。花大如盘,色泽艳丽,故深受大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中国人历来都把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画题材,形成高雅的牡丹文化。  现代陶瓷装饰中牡丹题材继承了传统装饰的优良技巧,结合当代审美观念创作出不少的表现形式,不仅
期刊
花鸟画,是中国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之一,以花卉、蔬果、翎毛、草虫、鳞介、禽兽等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其写意之法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如何才能表现好物象的神态呢?只有师法自然。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曰:“要之画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师传。自临摹家专事粉本,而生气索然矣。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
期刊